[拼音]:qieyinzi
[外文]:phonetic Chinese alphabet
清末二十年间在民间产生和推行的各种汉语拼音方案。“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这些方案的字母形体有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的,有采用汉字笔画和独体古文的, 有采用速记符号的, 有采用数码的,有自造符号的。已发现的方案,按所用的字母分有27种,按所拼的语音分有30多种(有些方案兼拼几种方音)。其中推行最广的是王照的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的“官话合声字母”,简称“官话字母”。
切音字的产生切音字产生在清末变法维新的历史浪潮中。那时民族危机严重,一些人把中国跟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相比,感到处处落后。他们看到这些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育普及,而它们的教育普及大多得益于文字简易,也就是“切音为字”。切音为字的拼音文字有三大优点:
(1)容易学。“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自序)。
(2)容易记。“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同上)。
(3)容易写。“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同上)。日本虽然也用汉字,但是在汉字之外创制了一套表音的“假名”文字,与汉字合用。汉字只表实词,虚词和词尾等都用假名表示,同时还用假名给汉字注音,这样大大便利了学习。于是当时一些有维新思想的人也纷纷创制中国的拼音文字,用来辅助汉字和普及教育。第一个有这种想法的是宋恕。他在1891年成稿的 《六斋卑议》 中提出“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并且主张仿效日本,实行强迫教育,儿童入学,先教拼音,后教汉字(《变通篇·开化章》)。
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在厦门出版,出现了第一个切音字方案。这个方案的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拼厦门音,增加声韵后可兼拼泉州和漳州音。此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方案出现和新的著作出版。甚至同一年中出现几个方案和出版几种著作。继卢戆章之后,1895年吴敬恒拟成拼无锡音的《豆芽字母》(又名《等韵简码》),字母采用独体篆隶,有的或作省笔,或加变形。1896年,蔡锡勇出版拼官话音的《传音快字》,力捷三出版拼福州音的《闽腔快字》,沈学发表拼苏州音的《盛世元音》,3种方案的字母都采用速记符号。1897年,王炳耀出版拼广东音的《拼音字谱》,字母采用速记符号。1900年,王照拟成拼官话音的《官话字母》,并于1901年出版著作《官话合声字母》,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1年,田廷俊出版拼湖北音的《数目代字诀》,字母采用数码(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1902年,力捷三出版他的第二种拼官话音的方案,《无师自通切音官话字书》,字母仍用速记符号。1903年,陈虬出版拼温州音的《新字瓯文七音铎》和《瓯文音汇》,字母采用独体古文(蝌蚪文)。1904年,李元勋的《代声术》成稿,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刘孟扬提出他的拼官话音的第一种方案《天籁痕》,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5年,杨琼、李文治出版《形声通》,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6年劳乃宣出版拼南京音的《增订合声简字谱》和拼苏州音的《重订合声简字谱》。这两个方案都是以王照《官话字母》为基础,增加方音声韵母制订的,是《 官话字母 》的方音方案。同年卢戆章出版拼官话音的《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拼福州音、泉州音、漳州音、厦门音、广东音的《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字母采用汉字笔画。朱文熊出版拼苏州音的《江苏新字母》,字母采用拉丁字母。田廷俊出版他第二种拼湖北音的方案《 拼音代字诀 》和《正音新法》,字母采用汉字笔画。沈韶和出版《新编简字特别课本 》,字母用数码 (苏州码子)。1907年,劳乃宣出版《简字全谱》、《京音简字述略》和《简字丛录》,在《简字全谱》中增加一个闽广音的合声简字方案。1908年,江亢虎拟成拼官话音的《通字》,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同年章炳麟发表《纽文·韵文》,字母采用独体古字。刘孟扬出版第二种拼官话音的方案《中国音标字书》,字母采用拉丁字母。马体乾出版拼官话音的《串音字标》,字母采用汉字笔画。1909年,宋恕拟成拼温州音的《 宋平子新字 》,字母模仿日本假名,采用少笔画的汉字为基本字形,再加以演化。同年黄虚白拟成拼官话音的第一种方案《汉字音和识字法》和第二方案《拉丁文臆解》,前一种采用汉字笔画字母,后一种采用拉丁字母。刘世恩出版拼官话音的《音韵记号》,自造字母。1910年郑东湖发表《切音字说明书》,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二十年中,切音字的方案和著作连续拟订出版,形成了汉语拼音运动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切音字的方案27个切音字方案中,字母采用汉字笔画的最多,包括独体古文在内,共有15个,占总数的42%。这是受日本假名影响。但是后来也有人认为“与其造世界未有之新字,不如采用世界所通行之字母”(朱文熊《江苏新字母》自序),主张采用拉丁字母,出现了纯用拉丁字母的方案。27个切音字方案拼的音,以官话音居多,包括既拼方音也拼官话音的方案在内,共有13个,占总数的35%。特别在后期,拼官话音成了主流,这与后来要求统一语言、推行国语有关。下面是清末切音字的几种代表性方案(括号内注的是汉语拼音)。
王照的《官话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
声母,称作“音母”或“字母”,包括单声母和声介合母,不列单声母b、p、m、f,而用声介合母bu、pu、mu、fu来代替:
韵母(称“喉音”),包括单韵母、基本复韵母和鼻韵母:
拼法:左声母,右韵母,拼合成音。
标调:在韵母的四角加点。
拼写举例:与汉字并用(图1、2)或单用(图3、4)。
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采用拉丁字母。
声母(称“仆音”):
声介合母(称“副仆音”):
单韵母(称“主音”):
复韵母和鼻韵母(合称“复主音”):
标调:用 / (阳平)、\/ (上声)、\ (去声)、∧(入声)四种符号标在“字尾主音之上”。阴平不标。
拼写举例(用短横连写):
抪uon-gué(中国) Li ó -mo╰-ień(刘孟扬)
in-biao-掫oì-捬u(音标字书)
捬ia╰-掫ai 抪uon-gué gn aìr san 捬▌ niań xiań bùi ie╰ liǎo(现在中国跟二三十年前不一样了)
蔡锡勇的《传音快字》采用速记符号。
声母(称“声”或“声母字”):
韵母(称“韵”或“韵母字”):
拼法:一声一韵,两笔相连,切成一音。
标调:用小圈标在字的两边,“偏左而近者为平声,偏左略远者为上声,偏右而近者为去声,偏右略远者为入声。上平则声与韵连笔,下平则声与韵分笔”。
写法:多音词可以连写。
拼写举例。(图5、6)
切音字的推行切音字的方案制订后,大多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唯一在社会上推广的是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从1901年《官话合声字母》出版到1910年官话字母被摄政王载沣查禁,10年中“传习至十三省境”,出版的拼音官话书“销至六万余部”(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原序按语)。
官话字母和合声简字的推行,曾经得到社会名流如翰林院编修严修,桐城派古文名家、第一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以及袁世凯、周馥、端方等大官的赞助。吴汝纶于 1902 年去日本考察学政,深受日本教育普及、国语统一和假名文字简易的影响。他在日本看到王照的著作,极为赞赏,决心回国推行,曾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建议小学四年都教官话字母拼音,第五年再教汉字,可惜他回国不久就去世了。为了争取清廷推行官话字母,1910年资政院开会,各地纷纷递呈说帖,资政院组织了以严复为首的小组,审理这些提案,提出了报告书,同意推行切音字,作为“范正汉文读音”和“拼合国语” 的工具, 但不采用王照的官话字母,而另订方案,这是因为官话字母已被摄政王载沣查禁,不能再提了。1912年民国成立,汉语拼音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 参考书目
- 罗常培:《国音字母演进史》,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改名《拼音字母演进史》)。
-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一,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
- 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切音字运动)编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