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

历史地理2023-02-03 21:22:55百科

中国瓷器

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259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铺展ひ辗⒄沟幕∩希?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 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青瓷、白瓷

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内部进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城邑规模扩大,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多仿青铜器,如提梁盉三足鼎、彝、匜、整套编钟等。

秦汉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东晋人口南移,南方出现城市繁荣,社会上对瓷器的需要量进一步增加。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南朝时期,青瓷上出现莲花瓣装饰。北方一度陷于战乱,但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白瓷的烧制,始于6世纪的北齐,当时尚属初创。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精致,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登封、郏县、荥阳、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现。许多瓷窑受其影响而烧制青瓷,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唐代陆羽(733~804)的《茶经》里写道:“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磁类雪,越磁类冰”,这是陆羽对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的一个简略的概括。河南的禹县、郏县、鲁山等地区的瓷窑,还烧制出一种黑瓷地上带乳白色、中间呈现出蓝色针状的斑块装饰的花瓷,这一新兴品种为后来的均窑窑变釉的烧制打下了基础。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商品经济相应地发展起来。各方面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制作技术又有较大发展:

(1)宫廷皇室需用的高级瓷器,由官办瓷窑烧制。官办瓷窑严格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造型多仿古,以青瓷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

(2)广大城乡民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间瓷窑进行生产。由于它是商品生产,销路好的瓷器各窑争相烧制,一窑创新,各窑模仿,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窑系。北方主要有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均窑系;南方有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这些瓷窑不受宫廷规格的束缚,定窑的印花,耀州窑的刻花,均窑的铜红窑变釉色,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龙泉窑的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色质如玉等,各具特色。

(3)对外贸易用瓷,瓷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烧制有仿龙泉窑的青瓷和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两大类,它们分别属于龙泉窑系与青白瓷系。各类瓷窑在经营性质上是不同的,官窑与民窑具有严格的界限。官窑生产出类拔萃的精品,民间不得使用,而宫廷需求有限,时烧时废,得不到发展。民窑则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民间瓷窑的大量兴起,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花、釉里红和各种彩瓷

元代瓷器虽然继承了宋代南北各个主要瓷窑的生产,但北方瓷窑没有多大的创新之作,在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如宋代。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则超过宋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的进步。它的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釉下蓝”。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一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给景德镇带来了繁荣。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见彩图)。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见彩图)。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明代景德镇瓷器御制厂 清景德镇蓝釉“金银桃果瓶” 瓷业生产图 瓷器的对外传播

中国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在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遗址中均有发现。宋代海运发达,在通往亚非的交通线的主要地区,均发现有中国青瓷和青白瓷。宋人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记有近20个国家与中国交易瓷器。元代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广泛的欢迎。明代郑和(1371~1435)开辟了横渡印度洋通往非洲东海岸的航路,中国瓷器行销更广。与郑和同行的费信(1388~?)在《星槎胜览》中记述,进行瓷器交易的有20余国。欧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贩去中国瓷器,16世纪葡萄牙、荷兰商人来中国贩运。近人考察,1602~168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即有1600万件以上。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即已仿造越窑、汝窑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参考书目
  1. 吴仁敬、辛安潮等:《中国陶瓷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54。
  2.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北京,1982。

参考文章

  •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知识题库
  • 中国瓷器趣谈保健养生
本文标签: 中国瓷器  Zhongguociqi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