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舞

历史地理2023-02-03 21:15:35百科

象脚鼓舞

流行于云南省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蹈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形如象脚。使用时为了调节其音色,鼓面粘上揉搓过的糯米饭团。

由于象脚鼓的大小不同,舞蹈动作也有所不同。

(1)长象脚鼓舞,鼓长1.7米左右,主要流行于瑞丽、孟定和孟连县等傣族聚居地区。舞姿端庄潇洒,舞步缓慢,鼓的打法多变,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舞至高潮时,甚至用脚打、头打。不同的打法,打出各种不同节奏、音色的鼓点。瑞丽县流传有近20套较完整的鼓谱,伴奏时,不仅能激发舞者的感情,还能以特定的鼓语表示特定的舞蹈动作。

(2)中象脚鼓舞,鼓长约1米,主要流行于潞西、盈江、陇川、双江、耿马、沧源、景谷等县的傣、景颇、阿昌、德昂、布朗等民族聚居地区。舞步扎实稳重,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各个民族的中象脚鼓舞的动作不尽相同,例如傣族有甩鼓、转鼓、点伸、跨腿转、掖腿和吸腿跳等,而且具有“三道弯”的舞姿造型和重拍向下均匀颤动的韵律特点。景颇族的这种舞蹈,两人相对,身向前倾,双脚踏步,鼓尾上翘,鼓面向下,随着打鼓,作重拍向上的不均匀颤动。舞者逐渐接近,转身换位,同时,背对背地相错甩鼓。阿昌族的人跳舞时,以大幅度跳动和甩鼓为特点,浑厚朴实,活泼欢快。中象脚鼓一般用拳击,一拍一击。但景谷县地区用槌打,个别地区用左手指加打弱拍。

(3)小象脚鼓舞,鼓长0.7米,为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所特有,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主,一对或多对斗赛。以最后抓住对方的帽子或包头为胜。步法有原地左右摆动、冲步、走步、踏步、蹬跳步及小蹁腿转身等动作,舞蹈动律与舞姿造型特点与傣族舞术相似。

象脚鼓舞必须有铓镲配合伴奏,跳中象脚鼓舞时,打镲的人也参加伴舞,特别是做转鼓和掖吸腿跳等动作时,镲在鼓前伴奏。

傣族象脚鼓舞

凡盛大节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象脚鼓手们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广场,他们既是领舞者,也是伴舞者。如傣族、布朗族的泼水节,舞蹈行列都由象脚鼓手领舞;而在景颇族的木瑙纵歌和阿昌族的赶会街上,也表演象脚鼓舞。

本文标签: 象脚鼓舞  xiangjiaoguwu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