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ebenhagen xuepai
[外文]:Copenhagen school
受F.de索绪尔影响而出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这个学派的产生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它的创始人和主要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语言学教授L.叶尔姆斯列夫。早期的理论家还有H.乌尔达尔(1907~1957),以及对理论的建立间接作出贡献的V.布伦达尔(1887~1942)。学派的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的一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学派的机关刊物叫《语言学文献》,创刊于1939年。
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学和音位学的问题,提出了“音声学”理论,接着又把它发展成为一般性理论。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截然不同,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glossematics(glossa在希腊语中是“语言”的意思)。语符学的基本设想由乌尔达尔写成小册子《语符学大纲》,1936年在哥本哈根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散发。其后不久,乌尔达尔往希腊工作,继续创建理论的任务由叶尔姆斯列夫独自担负。他的论著颇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基础》(1943),因用丹麦文写成,读者不多。1953年这本书有了英文译本,语符学才为更多的人所注意。
理论要点
叶尔姆斯列夫批评传统语言学缺少统一的科学研究原则,因为它所研究的是语言的生理、心理、逻辑、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表现,而不是语言本身。他同意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语言是价值的系统”的论断。他主张把语言从物理方面的声音和心理方面的语义抽象出来,并且摆脱语言对社会的依存性和语言历史演变的因素,以便集中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他的方法论的基础是R.卡纳普的符号逻辑。他要建立“语言的代数”,用一套形式的定义来描写语言。
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的内在结构是各级要素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为了确定语言的基本要素,他把语言成分分为“内容”和“表达”两个平面。这两个平面又各分为“形式”和“实质”两层,“形式”是结构关系,“实质”是体现形式的语言外的实体(一方面是声音,另一方面是意义)。语言学只研究形式,包括“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自己的最小要素,叫做“成素”。“表达形式”的成素是音位或音位特征;“内容形式”的成素是语义特征,例如“父亲”这个词的语义特征包括"动物"、"人"、“男性”、“亲属”、“一等亲”(区别于叔伯)、“上代”等。成素不同于符号。符号是内容和表达相结合的双面体,成素却是单面体,它为数有限,但能构成无数的组合。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的成素通过“接换”,能结合成为既有内容又有表达的符号。语言归根到底是一套成素。
另一方面,叶尔姆斯列夫在语言中区分“序列”和“系统”。“序列”是词、短语、句子等形式结构。符号的序列包含内容平面和表达平面,两者都由系统中的要素构成。序列的成分之间,系统的大类、小类、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关系视关系主体的性质而定,分为两类:不决定于其他价值的叫“常体”,受其他价值制约的叫“变体”。关系不外乎 3种:两个常体间的关系叫“相依”,一个常体和一个变体间的关系叫“决定”,两个变体间的关系叫“群集”。这 3种类型能够包括语言中的全部关系。语言归根到底是一套形式要素的关系的总和。
哥本哈根学派试图通过成素和关系来说明语言的内在结构,揭示语言的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上以及这两大平面之间各个形式要素的依存关系的网络。他们认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描写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
学术影响哥本哈根学派的语符学十分抽象,方法上多主观成分。50年代初有人用它来分析法语和西班牙语,并不成功。但是,这种理论尽管很少实际应用,却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而且它把好些学者的想法综合为统一的、一贯的理论,这就使得哥本哈根学派成为当代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