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ililanka xiju
[外文]:Drama of The Republic of Sri Lanka
形成于19世纪初期,从它的雏形时期算起,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高拉姆”阶段19世纪以前,斯里兰卡在跳神驱鬼的活动基础上,兴起了一种叫做“高拉姆”的歌舞,表演历史故事和各种滑稽动作,类似中国早期的傩戏。
南印度戏阶段从17、18世纪的康提王朝以来,南印度的泰米尔文化对斯里兰卡影响很大,那时南印度的戏剧已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泰米尔语叫做“纳达迦姆”。斯里兰卡第一个戏剧家菲力普·辛纽(1770~1840)仿照纳达迦姆的格式创作了僧伽罗语的《艾黑勒巴拉》,获得“僧伽罗戏剧之父”的称号。之后,古纳帝拉克写了《大罗摩衍那》、《地道本生》、《杜主盖姆奴国王》等剧,还改编了《阿拉廷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近30部剧本。纳达迦姆在斯里兰卡兴盛近百年,到19世纪末开始衰落。
印度斯坦戏阶段19世纪末,从孟买来了一个叫做维多利亚的波斯剧团,在科伦坡等大城市演出具有梵语戏剧传统的印度斯坦戏,斯里兰卡称之为“奴尔迪”。其音乐、舞蹈的艺术性较强,道具、布景、服装也新颖华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时期出现的“奴尔迪”剧作家有:敦·巴斯迪扬、约翰·德席尔瓦和查尔斯·扎亚斯。德席尔瓦不仅把《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等印度名剧译成僧伽罗语,还编写了《斯里·维克拉玛拉迦辛哈》、《桑加坡国王》、《天爱帝须大帝》等历史剧。1912年,塞那维拉特纳出资在科伦坡建造宝塔厅剧场,他的女婿扎亚斯首先使用了这个现代化的剧场。扎亚斯创作了40多个僧伽罗语剧本,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仿西方阶段1930年,锡兰大学僧伽罗学会开始把西方的名剧介绍到斯里兰卡。他们把莫里哀的《屈打成医》等剧译成僧伽罗语演出。僧伽罗教授萨拉特钱德拉把Н.В.果戈理的《婚事》和 А.П.契诃夫的3部独幕剧译成僧伽罗语。1951年,萨拉特钱德拉又创作了《衰退的艺术》、《帕巴沃蒂》等剧本。
成熟阶段萨拉特钱德拉先后到美国、日本、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地考察,1955年,他看到了梅兰芳演出的中国京剧,受到启发,意识到,要使戏剧适合本民族的传统,就必须以本国的历史和现实为内容,运用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表现手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萨拉特钱德拉在“高拉姆”和“纳达迦姆”的基础上,吸收印度梵语戏剧和中国戏曲的特长,创造了新型的斯里兰卡戏剧。他编写的第一部这样的剧本是《玛纳梅》(1956)。这是《佛本生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写玛纳梅王子从师学艺,学成回国时老师把女儿许给王子为后。归国途中遇到维狄国王,意欲强占玛纳梅的王后,把玛纳梅刺死在地。王后立刻归顺了维狄王。维狄王见她见异思迁、背叛前夫,便舍她而去。此剧年年上演,其影响远及印度。萨拉特钱德拉以后又编写了《玻璃手镯》、《死去活来》、《令人捧腹》、《辛哈巴忽》等。其他一些剧作家接受了他的理论,也创作了大量的新剧。如贾亚赛那的《窗户》、纳瓦卡德迦玛的《苏帕和亚瑟》。
在现代的斯里兰卡舞台上,出现了写实派的话剧,但远不及那些传统剧目受人欢迎。德国B.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在斯里兰卡有一定影响,他写的《高加索灰阑记》已译成僧伽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