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

历史地理2023-02-03 20:16:40百科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

图

印度尼西亚小说家。生于中爪哇的小市镇布洛拉,幼年深受家庭民族意识的影响和艰苦生活的磨练。日本占领时期曾在新闻社当职员。八月革命初期,为军中新闻官员。1947年荷兰发动第一次殖民战争时被捕,1949年底获释。狱中两年多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50年代末参加人民文化协会任中央理事会理事,并兼任印度尼西亚文学协会中央理事会副理事长以及《东星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务。1965年“九·三○事件”后被捕,1979年底获释。

他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前期作品大多以八月革命为题材,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下层人物的命运寄以深切的同情。40年代末一度受“普遍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八月革命时期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游击队之家》(1950),以荷兰发动的第二次殖民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游击队员家庭在1949年初 3天之内被战争所毁灭的故事,反映了印度尼西亚人民为抗击外敌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和作出的重大牺牲。八月革命失败后,一度陷于苦闷,对“移交主权”后的现实感到失望和不满,写了不少暴露社会黑暗的小说。中篇小说《贪污》(1954)和短篇小说集《雅加达的故事》(1957)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后者获全国文化协商机构1960年小说创作奖。50年代中期起,思想有很大的转变,认为悲观失望减轻不了自己的重负,文学应为绝大多数人民去斗争。1964年获耶明基金会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南万丹发生的故事》(1958)直接描写农民的抗暴斗争,而《铁锤大叔》(1965)则描写1926年民族大起义时期的武装斗争。这些作品就是他新的文学观点的体现。

普拉姆迪亚是战后最多产的作家,重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随笔》(1950)、《黎明》(1950)和《布洛拉的故事》(1952,获全国文化协商机构1953年小说创作奖),中篇小说《追捕》(1950,获图书编译局的最佳小说奖)、《不是夜市》(1953)、《镶金牙的美女米达》(1953)和《雅加达的搏斗》(1953),长篇小说《被摧残的人们》(1951)和《勿加泗河畔》(1957)等。

普拉姆迪亚获释后于1980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世间》,是他在布鲁岛拘留营里写的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反映19世纪末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萌芽时期的历史画卷,受到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但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四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万国之子》也已于1980年底出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