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elinwude
[外文]: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于英国兰开郡的科尼斯顿,1943年1月9日卒于该地。1912~1934年任教于剑桥大学布鲁克学院,1935~1941年在牛津大学讲授哲学与罗马史。前期的主要活动在纯哲学方面,后来逐步转移到历史学理论方面。他的思想对20世纪西方的历史理论以及艺术理论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艺术哲学》(1925)、《形而上学论》(1940)、《新利维坦》(1942)、《自然的观念》(1945)和死后出版的《历史的观念》(1946)。
在哲学思想上,柯林伍德基本上继承19世纪英国唯心主义与20世纪大陆新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反对当时流行的实在论。他认为实在论把对实在的研究转化为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最终流于只问命题的用法而不问它的意义。他提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实在既包括被认识的事实,又包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他认为,要了解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必须了解所提的问题是什么,命题乃是对问题的答案,哲学就是哲学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问与答二者的结合构成认识,或他所谓的“问答哲学”。在他看来,真假并不属于命题本身,即他所谓的“命题逻辑”,而仅属于包括问题与答案两者在内的那个综合体,即他所谓的“问答逻辑”。他认为,一个命题之为真为假,有意义或无意义,取决于它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而命题本身无所谓真或假、有意义或无意义。
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观点受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G.B.维柯和新黑格尔主义者B.克罗齐的影响。他反对19世纪以来史学朝着自然科学看齐的“史学的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基于由观察和实验所认知的自然事实,史学基于由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自然的事实是单纯的现象,而心灵的事实则不是现象而是思想。因此在他看来,“历史就是思想史”,历史学的对象就是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古人的思想,历史学的证据不是证词(遗文、遗物),而是古人的思想方式,它们同时也是今天的思想方式的组成部分。他还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他夸大了心灵事实和自然事实之间的区别,既不承认社会历史是自然史的继续,更无视历史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