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ao Youmei
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明。原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1884年1月7日生于香山县,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幼年在澳门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899年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1901年留学日本,先后就学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东京音乐学校及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攻读教育学,并学钢琴、声乐。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秘书。1912年10月,又留学德国,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1916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原名为《十七世纪以前中国乐队的历史性的探索》)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春回国,任教育部编审员,并与杨仲子等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创立音乐体育专修科,任科主任(后音乐体育分科,任音乐科主任)。翌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并担任该校音乐研究会导师;经他建议,音乐研究会于1922年底改为音乐传习所,他任教务主任,并组织了管弦乐队,自任指挥。1923年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1927年,该校停办,他到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筹建国立音乐院,他先后任该院教授兼教务主任、代院长。1929年9月,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担任校长,直至病逝。
萧友梅毕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他认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历代向无真正音乐教育机关之设立”。为此,他力主学习西洋音乐发展的经验,并具体着手创建专业音乐院校,直接参加教学活动,还编写了许多教材。如:《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6册,1924~1925)、《新学制唱歌教科书》(3册,1924~1925)、《风琴教科书》 (1924)、《钢琴教科书》(1925)、《小提琴教科书》(1927)、《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等。此外,还发表了50余篇音乐论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1920)、《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古今中西音阶概说》(193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最近一千年来西乐发展之显著事实与我国旧乐不振之原因》(1934)、《复兴国乐我见》(1939)等。
萧友梅也是中国近代较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在德国留学时,他已创作了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和钢琴曲《哀悼引》等。回国以后又创作有《别校辞》和《春江花月夜》等近百首歌曲和两部大型合唱曲,以及大提琴曲《秋思》和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以钢琴曲形式出版)等。这些不同体裁的创作,在中国都属开创性的尝试。他于1920年所作《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他的歌曲作品,多数为描写自然景物和表现学生生活,其中有一些透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祖国山河残破的悲愤感情,如《问》、《新雪》、《国土》、《南飞之雁语》等。其中《问》的音乐纯朴亲切,曾被广泛传唱。还有一些则同当时的反帝爱国斗争有直接联系,如《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国耻》和《国民革命歌》(1928)以及《从军歌》(1931)等。其歌曲除部分散见于报刊外,多数收入《今乐初集》(1922)、《新歌初集》(1923)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