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传递障碍

历史地理2023-02-03 19:52:34百科

情报传递障碍

情报获取、流通和吸收过程中种种不利因素的总称。又称情报障碍。这些不利因素有自然因素 (如时间、空间),有个体因素(如心理、知识结构),而影响最广的是社会性因素,其中主要是语言障碍、检索障碍、政策障碍以及社会心理障碍。克服情报障碍是专职情报机构的基本任务和宗旨,也是全人类在交流领域中共同努力的目标。迄今,在运用情报技术克服情报障碍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功,特别近10~20年间有明显进展。

语言障碍

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工具,人类使用成千种不同的语言(世界上确认的独立语言约3000余种,使用人口为一百万以上的语言177种), 造成了语言障碍。在科学活动中, 曾使用单一的工作语言(希腊语或拉丁语)。18世纪后,工作语言扩展为多种,除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工作语言外,德语、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汉语也广泛使用。据联合国统计,全部科学文献中有一半以上所用的语言,是50%以上的科学家没有掌握的。

排除语言障碍的最根本途径是实现人类语言的归一。R.笛卡儿、G.W.莱布尼茨、R. 卡纳普、L. 维特根斯坦、B.罗素等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探求过世界通用的"理想语言"。1887年波兰医生L.L.柴门霍夫设计的世界语已经在全球得到适当使用。但由于各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长期影响,人类语言的归一还是遥远的目标。人工翻译自古有之,是至今跨越语言障碍的主要"桥梁",但翻译量太大,已非人工(翻译)所能完全胜任。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翻译自动化开辟了道路。自1954年开始试验机器翻译以来,世界上已有一些机器翻译和机助翻译系统投入初步应用,功能也从词对词翻译扩展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随着计算机朝智能方向发展,机器翻译的前景是较为乐观的。

检索障碍

社会信息量,尤其是科技情报量的激增,学科的分解和交叉,不同的专业语言造成了情报的检索障碍。使一切需要情报的人及时获得有关的一切情报成了一件艰巨复杂的任务。图书情报服务中的分类、编目、索引、建立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等大量的工作,其实质都是为了减少情报流通中的"无序"和"噪音"程度,实现"有序",以利于克服检索障碍。

现代情报技术已促使情报检索从手工阶段进入了自动化阶段。在前一阶段中,检索过程及效果主要取决于操作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在后一阶段中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检索系统和数据库的完备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已达到可迅速(数分钟)查找出各种题材的资料。存取内容已开始从文摘扩展为全文,从而正在逐步克服检索障碍。

政策障碍

出于国家或集团各自的利益,运用行政手段对情报流通设置的强制性限制和规定造成了情报传递中的政策障碍,如控制情报的流向和内容,有关保密和审查制度,跨国交流的限制以及版权的有关规定等。这类障碍具有两重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合理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类障碍,只有通过加强和发展国际范围的合作,以逐步取消全球范围内情报流通中的不合理限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世界情报交流新秩序正进行不懈努力,推动了科技情报资源的全球共享。

社会心理障碍

由于社会成员在民俗、感情、价值观念、学派、威望、知名度等诸方面的差异,常常出现种种倾斜的偏态心理,俗称社会"马太效应"。这也是一种情报传递障碍,它有时消极地使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情报没有得到及时的、公允的评价和应用,严重时还会出现不利于情报传递的逆反心理,使理应进行的情报传递停顿下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