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nhua renleixue
[外文]:cultural anthropology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英国、芬兰和瑞典等国的社会人类学,法国、苏联等欧洲大陆国家的民族学是与之基本相当的学科。人类学一词源于希腊语词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学),意思是关于人的科学。人类学一般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又称自然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过程以及种族、民族体质特征和分类。文化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各民族、区域、国家文化的差异和不同文化类型、模式,包括史前考古学、语言人类学、民俗学等分支学科。
发展历史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最初是美国学者W.H.霍姆斯于1901年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区别体质人类学。从文化的观点对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则始于1860年德国A.巴斯蒂安的《历史中的人》一书。该书以实证的方法对人类精神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类心理的统一决定了人类文化的统一。到19世纪末,许多人类学家转向了文化及文化史的研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H.斯宾塞、J.卢伯克、E.B.泰勒,法国的C.勒图尔诺,德国的巴斯蒂安、J.利佩特等。他们主要运用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人与文化的进化,认为人的心理与文化的发展有着一致性。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产生了德国的文化圈派、英国的传播学派和美国的历史学派。德国的R.F.格雷布纳、英国的W.施密特等人认为,人类文化都是一次性产生的,其他地区的相同文化都是传播的结果,并以“形式标准”和“数量标准”来判定不同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传播。美国历史学派的F.博厄斯等人虽受文化传播论的影响,但更多着眼于不同文化区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以说明人类不同文化特质的创造。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以英国的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功能学派的人类学,他们从不同的文化布局中研究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并说明人类的不同心理、性格和行为。但功能学派的理论不能真正解释人类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价值,到40~50年代,在美国又产生了L.A.怀特、J.H.斯图尔德、M.J.赫斯科维茨等人的现代进化论、多向进化论,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说明不同民族文化独特的发展和特殊进化。这个时期,在文化人类学领域还有弗洛伊德学派和民族心理学派。S.弗洛伊德、罗海姆·盖佐等人用性欲、性爱解释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起源和功能;M.米德、R.F.本尼迪克特、M.D.萨林斯等人用儿童早期教育、喂养等方式说明个体心理的发展,并以此推论出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50~60年代,C.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用人类不同的文化结构、体系来说明所包含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但60年代以后很快又衰落了。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广义的文化意义上讲,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大致相同,许多文化人类学家也是社会学家,如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特别是20世纪初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从原始文化转向现代社会生活以后,它与社会学是互为一体的,英国和美国的文化社会学就是文化人类学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并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基本一致,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本身就称作“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以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前者研究的范围包括原始人类及史前人类文化的发展。
当代文化人类学愈来愈走向应用研究,涉及人类生存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以及人口、营养、医疗等等活动。
- 参考书目
-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