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历史地理2023-02-03 19:36:28百科

颐和园

清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万寿山原名瓮山。山南麓,玉泉、龙泉等泉水汇成一湖,称为瓮山泊。元初,郭守敬主持疏浚瓮山诸泉,作为通惠河水源之一。明代,瓮山泊周围开辟了水田,湖山之间,兴建了一些寺庙,成为北京西郊有名的风景区,也称为西湖。

清乾隆十四年(1749)仿照杭州西湖的形状进行疏浚,将湖面向东拓展,并于湖的西北端将水面沿着瓮山西麓往北伸延,再转而向东,沿着瓮山的北麓开凿后湖。湖中挖出的泥土,堆叠了瓮山的东麓。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为在次年向其母后祝寿,在瓮山圆静寺的旧址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瓮山改名万寿山,西湖改名昆明湖,随后将这座园林命名清漪园。此后,陆续兴建楼台殿阁,乾隆二十九年全部竣工,历时十五年,共用银四百四十八万余两。该园与畅春园、圆明园以及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被称为“三山五园”。

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和圆明、畅春、静明、静宜等皇家园林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同治年间 (1862~1847) ,慈禧太后两次准备修复圆明园,未能实现。光绪十一年(1885),设立海军衙门。十二年恢复昆明湖水操,于是借办海军之名,重修清漪园。十四年,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将清漪园工程公开,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颐和园。颐和园工程,主要修葺了万寿山前山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西堤部分,其布局基本和清漪园相同,只是有的建筑物的形状和名称有所改变。主要建筑有:仁寿殿、玉澜堂、乐寿堂、排云殿、佛香阁、长廊、谐趣园、德和园大戏楼等。二十一年,裁撤海军衙门。颐和园工程随之停止。这一工程,前后将近十年,耗银约六百万两。颐和园建成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特别是夏天,慈禧、光绪帝都在这里居住,处理政事。外国人称之为“夏宫”。二十六年,颐和园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二十八年,慈禧又动用巨款加以修复。

辛亥革命后,根据《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为清室所有。1914年,颐和园作为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1924年,颐和园由北京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

参考文章

  • 颐和园(SummerPalace)中国地理
  • 颐和园的概况建筑与名胜
  • 颐和园建筑与名胜
  • 颐和园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颐和园昆明湖中国地理
  • 颐和园楹联(对联)和匾额大全建筑与名胜
  • 北京的颐和园和苏州的拙政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存明、清时代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差异。而两者共同特点之一,是它们都模仿自然山水,以()布局为主,并注重步移景异以及空间渗透、借景等处理手法。党建知识
本文标签: 颐和园  YiheYua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