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aozi
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老子》传本颇多,较著名者有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及唐傅奕的《老子古本篇》。今通行的是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其顺序为《道篇》在前,《德篇》在后。1973年马王堆汉墓发现帛书本,则是《德篇》在前,与《韩非子》所引文句顺序一致。《史记》称道家为“道德家”,并有“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记载,似乎司马迁所见《老子》传本仍是《道篇》在前,可能该书当时就有两种顺序不同的传本。
《老子》成书于战国前期,有人以为它基本上是春秋时期老聃思想的记述,又经过后人的加工和补充。据《史记》所载,老聃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作过周柱下史,老聃比孔子大几十岁。孔子曾向他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学术界争论较大。韩非认为是老聃,司马迁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后来很少有人从后说。还有人认为李耳与老聃并非一人,老子是李耳而不是老聃。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近人高亨考证,老聃亦即《左传》中的老阳子,可备一说。
从汉初崇尚黄老以来,历代对《老子》一书的研究和注释之多,仅次于儒家的《论语》。其注本有六七百种,较有影响者除王弼注外,还有焦竑《老子翼》等。近现代有马叙伦《老子覈诂》、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和《老子新译》。张松如《老子校读》资料较多。《老子》一书在国际上亦影响深远,被译成多种文字。
关于《老子》的性质,有人说是“兵书”,也有人说是讲“南面之术”,即政治统治理论的书。这正表明该书是一部哲学著作,能被应用于各个方面。《老子》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道”本来是具体的道路,但在老子前后,已成为表示客观规律和人们处事原则的哲学概念。当时思想家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弄清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广泛谈论“天道”、“人道”、“治国之道”、“用兵之道”等等。《老子》的巨大功绩就是把这些具体领域中的道概括为普遍的、不带具体规定的道,并且对道的性质和内容作了多方面的阐释。
老子说,道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是和具体物根本不同的东西。他认为,具体物是有对立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而道是无对立的,它“混而为一”。万物都有生有灭,“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因而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他夸大了道的常住性和具体事物的暂时性,并由此出发,反对人们争胜斗强,有所追求。他还认为具体的事物都要向其反面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只有得道才能使人长生久视。得道的人要象无知的婴儿和愚人,“不言”、“无为”,这样不仅能保全自己,使大家免于斗争,也能把天下治理好。但是人们被具体事物所迷惑由来已久,不知“物壮则老”,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会很快灭亡,所以人们应象水那样,甘心处于柔弱、卑下的地位,无所追求,也不和人争执。
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曾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魏晋时期政治混乱,战争频仍,玄学家们感到人生无常,也从《老子》中寻找安慰。《老子》的思想倾向基本上是消极的、软弱的,不得意的知识分子、失势的权贵往往从中寻求精神寄托。但《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
参考文章
-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其中老子所说的“道”是指__知识题库
-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知识题库
- 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老子观点的是知识题库
- 中国的五大名著: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孙武的《孙子兵法》、洪应明的《菜根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就250知识题库
- 《老子的帮助》读后感3篇700、1100、1400字读后感作文
- 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抓好冬季水产养殖水产/渔业
- 《老子》读后感3篇1900字读后感作文
- 老子天下第一造句素材
- 《老子》读后感5篇1400、1500、1600、1700字读后感作文
-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