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eng Guifen
中国清代末期地主阶级思想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一生主要从事游幕、教读等活动,主要著作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稿》。冯桂芬经济思想形成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他的经济思想与时代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冯桂芬既主张“荡平区宇”,坚决与太平军为敌,又主张“雄长瀛寰”(《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自强攘夷。
为了“荡平区宇”,他主张建立宗法式的封建“义庄”和封建苦工营式的“善堂”;利用手工业工人的特殊经济地位“寓兵于工”,还主张不惜满足洋人的欲望“借夷助剿”。
为了自强,冯桂芬坚持改革,主张“裕国”、“除弊”,并要求向西方学习。
关于“裕国”,冯桂芬指出“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他强调“重农”,主张推广水稻,移民垦荒,甚至可暂用西方“火轮机”加速垦复荒地。他着眼于扩大出口贸易,将茶桑并称为“富国之大源”(《筹国用议》)。这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对外贸易视为富国之源的观点。他主张仿西方“以开矿为常政”,由民间私人开采,“自握利权”,以防止外溢。他提出“百工所需,多用机轮”,“可资以治生”(《采西学议》),这是建立新式工业企业的思想萌芽。
为了“除弊”,冯桂芬提出减赋、均赋、“折南漕”(漕粮折征银两),以及改革“土贡”(部分地区的贡品折银交纳)等主张。这些主张对于缓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对于促进国内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为了“雄长瀛寰”,冯桂芬表示不甘心受制于夷,主张走一条自强、雪耻的道路,坚持“师夷制夷”的方针,“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制洋器议》),表现出赶超西方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