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ulaozu zongjiao
[外文]:Mulao national religion
中国仫佬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9万人(1982),主要居住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量散居于宜山、忻城、柳城、都安等县。长期与壮、汉等民族杂居,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与壮、汉等族关系密切。道教和佛教传入较早,并先后建立众多的庙观。但本民族固有宗教的若干特点仍存。
祖先崇拜仫佬族认为祖先亡灵能护佑子孙,崇拜至诚。在丧葬仪礼与祭祖上表现尤为突出。
(1)丧葬仪礼。凡属老年人正常死亡,都要认真装殓并举行隆重葬礼。先洗净遗体,穿上新衣,子孙轮流往死者口中喂肉、饭。有的死者口中衔银币一块,左手挽小白布袋,内装铜钱、银币若干,右手塞一块白手巾。这些肉、饭、钱作为死者“行粮钱”。出殡时,孝子持灵牌、孝棍走在前面,逢人下跪纳拜。选择坟地讲究方位,还要打斋超度亡灵。入葬时以谷种、饭粒、鸡蛋等陪葬。子媳服孝三年,为母服孝以9个月为一年,为父服孝以8个月为一年。他们认为母亲有十月怀胎、三年哺乳的劳苦,故母孝重于父孝。
(2)联宗祭祖。主要仪式为祭“依饭”和清明扫墓。相传依饭是仫佬族的共同祖先。认为祭了依饭,可使本族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也有五年两次或十年三次的。按惯例,祭祀仪式多在宗祠内举行。各族头人轮流充当主办人,负责派款,筹备祭品等事。届时,男女老少齐集于厅堂内,由两个梅山派道教法师主持祭祀仪式;一个穿常服念唱经文,另一个穿红法衣,头戴面具,脚穿草鞋,跳跃跪拜,专做各种请神敬神的动作。清明扫墓,除各家分别祭扫外,凡同宗共祖的均要联户拜祭老祖坟,即使是远在一二百里之外的子孙,也须赶回原籍,与族人一同扫墓,以示不忘祖恩。扫墓时,要杀猪一口,齐备香、纸钱、酒菜等。祭扫仪式举行三天。祭后各户平分猪肉,晚上各家自行欢宴。祭后第三天。五代以内各户再次到墓地上香供祭,并再次聚餐。
(3)家庭祭祖。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各家祭祀自己家中神楼上的祖先牌位外,每年七月初七至十四要举行七月祭祖仪式。初七“接祖”,各家各户杀鸡鸭,焚香烧纸,意为接祖先阴魂归家。此后直到十四日,每天三餐饭前,均先以饭菜敬祀祖先,然后才能进食。十四日以前,嫁出的女儿回娘家烧纸。十四日当天,以鸡、鸭、鱼、肉、粽子等祭祖,名为“送祖”。祭宴之后,将已烧化的香灰、纸钱灰包在荷叶里,投放河面,表示送祖宗“下船”,让其将钱财带去享用。
鬼神崇拜唐宋以来,佛、道二教的传入,对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崇奉佛、道神明,特别是崇奉道教。社王、雷王、七里英王、婆王(又叫圣母)、土主罗大、三界、梁吴二帝、白马娘娘、牛王、陈都、欧都、何都、女娲、伏羲、陈宏谋、陈猛大将军等,都是他们的崇拜对象,立庙奉祀。
(1)祭社王。他们认为社王能保护村塞人畜平安兴旺故于村口建社王庙,或于树下摆石头作为社坛。以每年农历二月为“春祈”,八月为“秋报”。举行祭社活动。祭时,全村集于社坛,宰猪取血供于坛前,请神享祀“血食”。另外,又以煮熟的鸡以及猪头、猪脚、猪尾和内脏上供,焚香酹酒,焚烧纸钱。祭毕,猪肉由各户平分,名为“拈份肉”,回家祭本家祖先,并作为社日盛餐。祭社的主持人两正两副,由村内老人轮流担任。有的地方祭社时,另有“报丁”仪式。即于社日前晚,本村同年出生的男丁联合以鸡鸭等祭社王,意为向社王报告添丁数,取得‘合法”地位。
(2)祭土主。土主是仫佬族防御猛兽的村寨保护神,又名“地主”。土主神龛高、宽长各约一米许,内置石头一二块,香盆一个。祭日多在农历正月上旬,由全村各户共办酒肉合祭。同时还制作木(或纸)刀、剑、斧、链等陈于神龛前,意在为土主添置武器,作为保护村寨之用。
(3)祭婆王。婆王被认为是专管村寨内生育,保护儿童的神祇,又称圣母、花婆。婆王庙内设三个婆王雕像,一个拿笔,一个抱子,一个喂奶。以农历三月初三为婆王诞辰。是日,全村杀猪一口,以头、脚、尾以及内脏等献祭。
(4)“遣村”和“遣峒”。集体驱鬼除邪仪式,也称“游村”和“游峒”。每隔一二年举行一次。在发生严重虫灾时,必须随时举行。举行这一仪式时,先请“鬼师”数人在村前设坛作法,然后列队出发赶鬼。两个作“先锋”的青壮年走在队伍最前头。他俩脸上、手心均盖有鬼师的法印,头上结扎画有符箓的红纸头巾,其中一个持剑,一个持铁链,后面跟着四个抬“火炬”和“收灾船”的人。火炬是一口内盛清油,火焰升腾的铁锅;收灾船用竹子编成,内装鸭子一只。鬼师身着法衣戴法帽,在队伍中间挥剑念咒。后面还有十多人,或持符箓,或拿桃枝、五色纸旗,或击鼓奏乐。村中青少年尾随队伍之后,呼喊吹打,挨户巡游。每到一家,“先锋”挥剑舞链,鬼师挥剑劈刺,作驱鬼状。每家拾一撮垃圾放在收灾船之中,表示灾难已被收去。最后将桃枝和符箓插、贴门上,认为鬼邪已被赶在大门之外。“遣村”以后,又往峒田“遣峒”。所到之处,摘草茎树叶,放入收灾船。每隔二三百步,须插五色纸旗。峒田走遍以后,烧掉收灾船,即表示村寨鬼邪已全部消除;然后,实行“禁村”。在村前路口,立拱门一座,上贴有对联、符箓,插五色纸旗,作为标记。三天以内,严禁外人进村。如有违犯,须由其出资重新举行遣村和遣峒。否则,在一百二十天内,村内人畜、庄稼如发生变故,造成损失,违者须承担赔偿责任。
(5)添粮、添六马。老年患病或体衰,被认为是上天给老人的食粮已尽,或是“六马”已倒,须为病人“添粮”或“添六马”。举行添粮仪式时,用公鸡一只、猪肉两斤供神,出嫁的女儿带回一筒米和两根线;然后由法师作法,将米筒放在安有祖先神位的神楼上。到第四天,将米煮给病人吃。认为这样添了粮,老人就能康复。作添六马仪式时,由法师剪纸马六只,在室外摆方桌一张,祭天降“马”,然后以四只纸马垫在老人睡席的四角,另两只分别放在枕下和脚端,认为添了六马,老人体力就可恢复。
法师与巫婆各种法事的主持人。法师有本民族的,也有汉族的。他们分为“佛门弟子”(属佛教)和“法门弟子”(属道教)两种。法门弟子中又有“茅山弟子”和“梅山弟子”之分,但也有兼晓茅山、梅山、佛门各种法术的。梅山弟子与茅山弟子在宗教活动中各有分工。佛门弟子主要是打道场(包括打醮、打斋等)、许经、还经等。
佛门弟子不出家,也不吃斋。但他们在打道场、许经、还经时,全按和尚做法事的仪轨;也有佛门弟子兼学道教法事的,成为不僧不道、亦僧亦道的人物。仫佬人称道教法师为“姆董”,意即“喃神”的人。姆董尊张天师为教主,又尊三元教主和梅山教主,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此外,姆董还信奉本民族、本地区守护神。姆董有自己的经书,用汉字夹杂土俗字书写,多是七字或五字一句的韵文。念经时仫佬语、汉语、壮语兼用。法具包括法衣、帽子、锣鼓、剑、法印、神像以及纸面具。做法事时,每请一神,就戴上代表该神的面具,一边舞蹈一边念经,有时还做娱神动作。人们认为姆董的歌舞可以通神,消灾弭难。
法师多半已职业化,也有务农为主,兼司宗教职务的。无论习佛事或法事,都要经过专门训练。佛门和法门都通过授戒传度弟子。佛门授戒主要是传授经书教规、法衣法器;法门授戒则除了传授经书戒律外,还要举行“过火炼”、“上刀山”的法术程序。
仫佬语称巫婆为“娅敬”,亦称“巴娅”。娅敬意为被鬼神附身而乱讲话的人。巴娅因在问鬼时用布蒙脸,故又称布婆。娅敬不是师徒相传,据称须有鬼神自来附身。巫婆都是本族妇女。娅敬自称代神发言,能知吉凶祸福,替人决疑。但因娅敬不做法事,也无经书法具,所以往往须与法师联通。娅敬每替人问鬼,事主一般要给她一斤米和一些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