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

历史地理2023-02-03 19:04:40百科

桓谭

图

中国两汉之际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成帝时,其父为大乐令,谭以父任为郎。王莽称帝时,谭为掌乐大夫。更始立,拜大中大夫。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征为待诏。桓谭好音乐,善鼓琴,博学多通,善于思考,喜非毁俗儒。中元元年(公元56),光武帝建灵台,欲以谶决之,桓谭极言“谶之非经”。因触犯光武,贬为六安郡丞,郁郁不乐,死于赴任途中。其著作有《新论》16篇,已佚。其文散见于其他各著作之中,有辑本。

西汉末年,谶纬泛滥。谶是一种托言天意的预言或隐语。王莽篡位,曾利用谶语,伪造符命;光武帝刘秀也用它作为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的工具,中元元年颁布“图谶” 于天下。桓谭坚决反对谶纬。 他说:“谶出《河图》、《洛书》,但有朕兆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新论》)。他屡次向光武帝上书,极力指斥谶是“奇怪虚诞之事”,非“仁义正道”,只能“欺惑贪邪,诖误人主”,对政治十分有害。桓谭总结王莽、楚灵王等“好卜筮,信时日,而笃于事鬼神”,以至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与是否信神祭鬼无关。

桓谭还指出灾异是一种自然现象。“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只要“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就可以转祸为福。从而有力地反对神学的欺骗宣传。

桓谭在反仙道的斗争中,提出了关于形神关系的新见解。先秦以来认为精神是一种精气,无需依存于形体。桓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他明确肯定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为唯物主义地解决形神关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标签: 桓谭  HuanTa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