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历史地理2023-02-03 18:58:17百科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和配合下进行革命战争的指导艺术和作战方法。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人民群众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产生了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具体历史条件、特别是在敌强己弱情况下作战相适应的战略战术。这些战略战术都反映着各自的时代特征,并程度不同地表现出群众性、创造性和灵活机动的特点。

19世纪40~80年代,K.马克思和F.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上特别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战争指导艺术和作战方法进行了科学总结,为形成系统完备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了道路。在此之后,В.И.列宁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И.В.斯大林成功地领导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他们在战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自己的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产生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一场范围极其广泛的人民战争。人民军队用以战胜敌人的指导艺术和作战方法,在战争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时,各地武装起义不断遭到失败,战略战术失当是重要原因之一。1928年,毛泽东同朱德等在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逐步形成与当时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游击战基本原则;并产生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固定区域割据,波浪式的推进,强敌跟追,盘旋式打圈子等军事政策。这种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发展的基础。后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中,游击战逐步向游击性运动战发展,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的方针提了出来,并且得到成功的应用。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被提高到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广泛运用袭击战、伏击战、破袭战、围困战、 地雷战、地道战、 麻雀战等战法打击和消灭敌人,使游击战的指导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中,深入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探讨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对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特别是战略防御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战略防御阶段,实行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创造战机,歼灭入侵解放区之敌;后期转入战略进攻,以大规模的运动战结合大规模的阵地战,歼灭战的规模越打越大,这些战略战术思想,集中反映在毛泽东于1947年12月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和其他的作战文电之中。抗美援朝作战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当时拥有世界第一流现代化装备的军队的作战中,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成功地运用并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进一步取得了合同作战的经验,特别是取得了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阵地坚守防御作战和战役战术反击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国以后通过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和经常性的教育训练,军事学术水平和合同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多次参加保卫祖国边疆的自卫反击作战,战略战术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在指导艺术和作战方法上突出地表现了灵活机动的特点。即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以实现在作战中的主动性。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实击虚,扬长避短,敌变我变,不拘一格等等,都是这一特点的生动表述。

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所制定的战略战术,其基本点可作如下概括:

(1)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原则下,把战争目的与作战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革命战争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敌强己弱,一切战略的、战役的和战术的行动,以及军事技术的运用,更要自觉地着眼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要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

(2)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在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时,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依据双方力量消长,适时进行以调整主要作战形式为基本内容的军事战略转变;依据双方力量消长,适时把战略防御发展为战略反攻,又适时把战略反攻导向战略进攻和战略追击;慎重初战,初战必胜;实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每战力求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3)力求实现歼灭战。要求每战均解除一部分敌人的武装,剥夺其抵抗力,俘虏或毙伤其全部或大部人员,摧毁或缴获其全部或大部武器装备,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在特殊情况下则给敌以歼灭性打击,以求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力求避免打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一个拳头打人,拣弱的打,在全局的劣势中争取战役战斗的优势,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先取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后取大城市。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实施迂回包围和穿插分割,注重近战和夜战,密切协同动作,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积小胜为大胜,逐步转变力量对比,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

(4)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从战争全过程看,运动战是大量歼灭敌人,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是消耗敌人和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其中,阵地防御战主要用于制止敌人长驱直入和辅助运动战,阵地进攻战在战略进攻阶段将大量采用;游击战进行分散流动的作战,是从战略战役和战斗上配合正规战的不可缺少的作战形式。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紧密结合,互相协同,就能最有效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5)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求指挥员熟识和运用战争的客观规律,力求实现主客观一致,按照变化着的战争情况去驾驭战争。关照全局,掌握关节,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正确地规定打击方向和歼击目标。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在作战过程中,周密组织侦察,切实掌握敌我双方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建立合理的部署,并密切掌握双方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正既定计划,构成新的判断和决心,积极机断行事,实施符合于实际情况的作战指导。加强计划性,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充分利用敌人的一切弱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长处,能动地争取作战的胜利。

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之所以能够致胜,根本原因在于革命战争代表着广大军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军民在战争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武器装备等项物质困难,进而夺取战争中的主动权。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重视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重视武器的重要作用,尽一切可能用最先进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人民军队及所有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孤胆作战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屈服。这样的战略战术是人民战争所独有的。

人民战争指导艺术和作战方法的先进性,已经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历史所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所形成的战略战术,其基本原理仍然适用于今后的人民战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系列过去战争中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提出来了,必将对战略战术产生深刻的影响。核条件下的作战、包括外层空间在内的立体作战、大规模合同作战和电子战等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为了与现代战争的特点相适应,战略战术需要创新,需要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将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标签: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