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ongyi
[外文]:red shift
天体光谱中的谱线相对于实验室光源的相应谱线向红端的位移。已经确认引起红移的物理机制有两种,即多普勒效应和引力效应。一般认为天体的谱线红移是由多普勒效应造成的。
按照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当光源向观测者接近时,就会看到光谱向高频端(紫端)移动,称为紫移;当光源远离观测者而去时,就会看到光谱向低频端(红端)移动,称为红移。1868年英国天文学家W.哈根斯,首先利用多普勒效应测定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后来发现,在银河系中的恒星红移和紫移都有,而且移动量很小。1914年美国天文学家V.M.斯莱弗发现,他所观测的15个星系中有13个都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离开我们。以后的观测表明,除少数几个最近的星系外,所有的河外星系都是红移,没有紫移,而且红移量较大。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E.P.哈勃又发现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和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即“哈勃定律”。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据此于1930年提出红移是非静态宇宙膨胀效应的观测证据。这对宇宙的不变观念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河外星系普遍的、系统的红移表明,我们的宇宙是一个整体,具有其特殊的规律性,这就促使现代宇宙学从一门纯理论的科学发展为与观测相结合的科学。
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类星体的巨大红移之后,学术界对红移的本质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红移与距离的关系问题。一派认为红移与距离没有关系,红移是由天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派认为红移与距离的哈勃关系适用于一切河外天体,类星体的红移也毫不例外。这个问题的争论及其解决,将促进对“我们的宇宙”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参考文章
- 红移现象天文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