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isuilaile
[外文]:Franc Masereel (1889~1972)
比利时版画家。1889年7月30日生于勃兰根堡的一个渔村,1972年1月3日卒于夏威农。1896年,麦绥莱勒随父母迁居根特市,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1907年进入根特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由于不满陈腐的学院教育,一年后便离开学院,走向社会。1909年又离开比利时,先后到德国、英国、法国和突尼斯旅行。他在博物馆研习绘画,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灵感,采用黑白木刻和腐蚀版画形式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坚持反战立场,被剥夺比利时公民权,辗转来到欧洲政治流亡者聚集地日内瓦,加入L.罗兰等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战行列中,为当时的进步刊物《叶报》等作木刻插图。揭露战争的灾难,表现民不聊生的惨状,成为他这一时期木刻的主题,也成为他一生艺术的主要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麦绥莱勒的第1套连环木刻《一个人的受难》问世。这套画成功地运用黑白木刻单纯强烈的形式,表现人们艰难的生活道路和痛苦经历,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以后,他陆续创作出一系列连环木刻、木刻组画。代表作品有《光明的追求》(1919)、《我的忏悔》(1920)、《都市》组画(1925)、《人鱼西伦娜》(1932)、《从黑到白》(1939)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又创作了反法西斯的作品,如《死之舞》、《命运》、《莫忘记》等。大战结束后,他重返巴黎,创作了木刻组画《岁月》和《青春》等。晚年有《我的国家》(1956)、《国际歌》(1970)等。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画家本人的亲身经历,是他对时代的记录和思考,有的一套竟达167幅之多。
麦绥莱勒在艺术上追求简洁单纯的黑白语言,执刀向木、放刀直干的木刻技法,形成简约、粗犷和富于变化的艺术面貌。他的独幅版画《烟》(1920)、《鬼脸与形象》(1926)、《每日的精神食粮》(1953)、《死而无憾》(1954)、《怪人》(1971)等,突出地反映出他的艺术成就。除木刻版画外,他还作过石版画、水彩画以及大量的诗歌、小说插图。
麦绥莱勒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爱憎立场,赢得世界性的声誉。从20年代下半起,他的作品先后在世界各地展出多达几十次。1950年,在威尼斯第25届国际艺术双年展上,麦绥莱勒荣获版画艺术奖;次年,比利时政府授予他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随后,又获得珂勒惠支奖章(1957)、阿凡阿盖奖等。
麦绥莱勒的作品早在30年代就由鲁迅介绍到中国。1933年,中国首次刊印出版了他的连环木刻《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我的忏悔》和《没有字的故事》。1958年9月,他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来华举办个人画展,回国后创作了《回忆中国》的木刻组画。1986年10月,麦绥莱勒的作品又先后在北京、西安、 太原巡回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