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sakeyu
[外文]:Kazak language
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使用人口约90万。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在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等国也有少量分布。哈萨克语比较统一,方言差别不大,分布在上述各国的哈萨克族彼此之间都可以自由交谈。中国哈萨克语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方言。在苏联把哈萨克语分为西部、东北和南部3个方言。 语言学界一般把中国哈萨克语看成独特的方言。阿拉伯字母的文学语言是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后根据推行情况,又恢复原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语音(1)有a、、e、媅、彲、o、═、u、y9个元音音位;b、p、m、w、f、v、d、t、n、l、r、z、s、扵、掵、∫、j、ɡ、k、嬜、q、尣、惒、h 24个辅音音位。
(2)有元音和谐和辅音同化现象。元音和谐主要是前后元音的和谐,如bar+ma+d媅“他没有去”,kel+me+d彲嬜彲z“您没有来”。辅音同化分前进同化和后退同化,如qa∫“逃”+sa(条件式)乛qɑ∫∫ ɑ“逃的话”,qɑrɑ“黑色的”qoj“绵羊”乛qɑrɑ惒oj“黑绵羊”,k彲tɑp“书”+彲(第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乛k彲tɑb媅“他的书”,b彲r“一”kyn'ɡi“日的”乛b彲r kyn'ɡi“一日的”。 ③名词复数附加成分起首辅音l、d、t的交替决定于词干结尾的语音,如qɑlɑ+lɑr“城市”,nɑr+lɑr“单峰驼”,tɑj+lɑr“二岁马”,bɑw+lɑr“公园”,∫ɑm+dɑr“灯”,q媅z+dɑr“姑娘们”,尣ɑt+tɑr“信件”。
(4)元音o、═、e在词首出现时读成复合元音,如ol乛uol“他”,═t乛y═t“胆汁”,el乛彲el“人民”。
(5)书面语词根中的塞擦音掵在口语中变成擦音∫,如掵elek“木桶”,qɑ掵-ɑn“何时”,分别说成∫elek,qɑ∫ɑn。某些突厥语里的∫与哈萨克语的s相对应,如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tɑ∫-tɑs“石头”,bɑ∫-bɑs“脑袋”,qɑ∫-qɑs“眉毛”,jɑ尣∫彲-扵ɑqs媅“好”。
(6)某些突厥语词首的 j在哈萨克语里是扵, 如维吾尔语jɑmɑn“不好”,jɑ∫“年青”;哈萨克语为扵ɑmɑn,扵ɑs。
(7)j和w分别表示媅j、彲j和uw、yw两个复合元音,j和w是否和前元音或后元音组合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t媅j媅w“制止”,t彲j彲w“击中”,ur媅w“打”,yr彲w“吠”。
语法(1)名词、代词和数词有7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名词还有数的变化,构形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
(2)动词的人称附加成分除了原形以外,还有 [-m]、[-k]、[-嬜]、[-d]等缩减形式。
(3)哈萨克语7 以下的计量数词借助附加成分-ɑw/-ew构成集合数词。这与柯尔克孜语相同,和维吾尔语不同。维吾尔语的集合数词虽然借助附加成分-ylen/-len构成,但这种集合数词只表示多少人。
(4)助动词和主要动词结合后,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反复、经常、突然、顺便等。
(5)语序是主语在句首,谓语在句末,宾语在主语、谓语之间;间接宾语又在直接宾语前。定语在中心语前,如说明全句的时间、地点等则在句首。
(6)复合句较发达。
词汇(1)词的结构和同语族诸语言基本相同,构词和构形的附加成分都在词根之后,也有个别来自波斯语的bej,e∫等前加成分,如bej+mɑzɑ“不安宁的”,bej+kynɑ“无罪的”,e∫+k彲m“谁都(不)”,e∫+nrse“什么也(不)”。 ②将来时形动词有词干后加-ɑt媅n、-et彲n、-jt媅n、-jt彲n 和加-ɑt媅惒un、-etu惒un、-jt媅惒un两种表达方式。后一种形式在口语和较早的民间文学作品里出现较多。
(3)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如mden彲jet“文化”,nɑmɑz“礼拜”;蒙古语借词qunɑ扵媅n“三岁母牛”,noqtɑ“笼头”;俄语借词gɑzet“报纸”,扵urnɑl“杂志”,rɑd彲jo“收音机”;汉语借词∫ɑj“茶”sɑj“菜”,扵ɑdɑw“铡刀”等。
(4)有的外来语词借入后词义有所变化。以下面3个波斯语词为例:dyre原指“皮鞭”,现表示“鞭笞”;dɑwɑl原指“土墙”,现又增加了“土房”的意思;qɑle原指“地毯”,现在和k彲lem“地毯”连用才能表示地毯。
(5)哈萨克语里畜牧业词汇比较丰富,牲畜的毛色、年龄都有专门的名称。
- 参考书目
- 李增祥、努尔别克:“哈萨克语概况”,《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