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戏剧

历史地理2023-02-03 18:24:59百科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但有3条基本特征是大致相同的:

(1)从产生的背景来看,它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是作为一种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

(2)从创作思想来看,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无视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

(3)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在历史上,浪漫主义戏剧在各国先后经历的时间都不长,然而,给它以影响及受它影响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却是源远流长,情况十分复杂。

浪漫主义的词源Romaitic来自于Boman(罗马),意味着中世纪的罗马式宗教文化,这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渊源,而给积极浪漫主义戏剧以直接影响的,则是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W.莎士比亚,则无论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旗手J.E.施莱格尔兄弟,还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旗手V.雨果,都将他奉为典范。当然他们各有自己的着眼点。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反映了自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之后人们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沉浸于个人理想的心理。由于剧作家的社会地位以至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其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面对历史的进程,前者表现出战斗的热情,后者则充满了病态的恐惧,前者向往着带有空想色彩的前进,后者则幻想着倒退。

在浪漫主义戏剧取得最大成就的法国,占主导地位的是积极的浪漫主义。1827年,雨果在《克伦威尔》的“序”中批判了古典主义及其“三一律”,宣告一种合乎自然,美、丑和爱、憎对照鲜明的新戏剧的诞生,成为浪漫主义戏剧的宣言。两年后,第一部浪漫主义戏剧,大仲马的《昂利第三及其宫廷》上演。1830年,雨果《爱尔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斗争中终于赢得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决定性胜利。法国另一位浪漫主义剧作家A.de缪塞在人物塑造的真实、情节设计的机巧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他的《罗朗萨丘》代表了浪漫主义戏剧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德国在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反对启蒙运动思想的潮流而出现的。这个文学运动以理论家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兄弟为核心。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戏剧,有蒂克(1773~1853)的《神圣的格诺菲娃的生与死》、《福尔吐纳特》、《穿皮靴的雄猫》,克莱斯特(1777~1811)的《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魏尔纳的《二月十四日》等等。他们的剧作多取材于神话和历史传奇故事,表现出怀古遁世的倾向,并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英国浪漫主义的成就主要在诗歌。著名诗人拜伦、雪莱也写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诗剧,如拜伦的《曼弗雷德》、《该隐》和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浪漫主义戏剧在反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扫除了统治剧坛一百多年的陈腐规则,它以奇突瑰丽的想象、鲜明强烈的个性、大开大阖的传奇性情节、多彩多姿的民间或异国情调和生动有力的通俗语言,使剧坛面貌焕然一新,为濒于僵死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浪漫主义戏剧家往往过于注重个人主观激情的抒发而缺乏对于社会的冷静深刻的剖析,在艺术手法上也常常是奔放洒脱有余而准确细腻不足。他们过多地运用了信手拈来的乔装、巧合和机关布景等造成表面戏剧效果的手段。剧中人物都不过是大致的轮廓,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完整的人;然而纯真热情的抒情悲歌的力量却给他们注入了生命。作者对于异常事物、甚至怪异事物的爱好,压抑了使我们联想到我们所熟悉的现实的万事万物,又突出了各种不自然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在他眼里很崇高,而在后世读者眼里不过荒谬可笑而已。因此勃兰兑斯的结论是:“浪漫主义在本质上是太抒情了,产生不出具有持久价值的戏剧作品。”

1843年《城堡的伯爵》(雨果)上演失败,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作为特定流派在法国的结束。然而它的余响不绝,缪塞的不少剧作在19世纪50、60甚至90年代还在演出。英国拜伦、雪莱的剧作也是在他们死后上演的。更重要的是,浪漫主义戏剧打破古典主义桎梏的成就为此后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戏剧又形成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种种所谓“新浪漫主义”的流派,把浪漫主义戏剧无拘无束地追求个性与想象但忽视社会历史深度这一特点发展到了极端,因此在这条线上发展而来的各种流派都因其奇特的形式而轰动一时,但寿命都不长。

浪漫主义戏剧在演剧艺术史上所起的作用也有着与剧作类似的情况。浪漫主义流派的演员克服了古典主义表演划分严格等级、规定朗诵般的铿锵声调和芭蕾般的庄严动作而不注意角色内在情绪的弊病,首先肯定把舞台体验作为演员创作的基础,为角色灌注激情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形象。例如第一流的英国浪漫主义派演员E.吉恩就是以这一特色战胜了著名的古典主义演员肯波,虽然他的外形和声音条件都并不好。但另一方面,吉恩由于过于倚仗热情,又有情绪难以控制、时常失去平衡的毛病,以致最终失去了观众。

在中国话剧中,田汉、郭沫若的一些剧作较多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书目
  1. 海涅:《论浪漫派》,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9。
  2.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1981。
本文标签: 浪漫主义戏剧  langmanzhuyixiju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