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in wei bangben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立国安邦必须以民众为根本的政治观念。其基本点是如何处理君主及其国家同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语出《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民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现。《夏书》的佚文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随着夏、商和西周的灭亡,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批诸侯国的灭亡和部分诸侯国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看到君主和国家虽处于统治人民的地位,人民为其所属,但人民对他们的存亡也有制约作用。孔子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孔子还曾形象地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荀子认为“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春秋谷梁传》则说“民者,君之本也”。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王朝遭到摒弃,但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王朝的速亡,人们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肯定。西汉的政治家贾谊不仅重新强调“民者,诸侯之本也”,而且具体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唐太宗李世民则从隋亡的教训中,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道理。
民为邦本的思想反映了人们从政治实践中看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看法并非认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人,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以君为主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维护君主的统治有重要指导作用,是确定统治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影响较大,曾经成为促进封建盛世形成的指导思想和抑制专制君主暴虐无道、残害百姓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章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造句素材
- 民为邦本造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