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aodilüezhuyi
[外文]:caudillismo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拉丁美洲的以暴力夺取政权、维持统治的独裁制度。“考迪略”一词西班牙语为“首领”之意,原指独立时期拉普拉塔地区的首领,后泛指拉丁美洲各国取得全国或某一地区政权的军事独裁者以及仰仗于军队支持的独裁统治者。考迪略代表拉丁美洲最反动的政治势力,与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阿根廷的J.M.de罗萨斯、墨西哥的P.迪亚斯、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家族、海地的杜瓦利埃家族等是拉丁美洲著名的考迪略主义者。
产生考迪略最早产生于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时期。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地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反对殖民统治,在起义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曾为拉丁美洲独立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独立之后,这些军事领袖和各地强有力的地主集团的首领,便成为各个新独立国家和某一地区的独裁统治者,这就是拉丁美洲的第一代考迪略。19世纪中叶,第一代考迪略逐渐消失,另一批军官和地主集团首领通过“选举”或政变等方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的考迪略,尽管有些考迪略在人民的压力下,作过一些改革和让步,但绝大多数考迪略实行独裁统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入侵拉丁美洲,并同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略相勾结,使各国的考迪略更多地依附帝国主义,同时具有浓厚的法西斯主义的色彩,因此有更大的反动性。拉丁美洲的考迪略以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为了夺取权力,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对于人民,他们往往许下各种美好的诺言,提出各种“进步纲领”,把自己装扮成“革命者”和“解放者”;对于反对派则往往兵戎相见,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旦权力到手,他们就与同党瓜分政府重要职位,猎取国家财富,镇压人民和反对派,并穷兵黩武,挑起与邻国之间的战争。
特点考迪略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独裁制度。考迪略不同于封建时代的国王或大封建主,其权力并非来自世袭,而是来自战争;他们也不同于英、美、法等资产阶级国家的总统和首相,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武装政变,而不是通过形式上的选举取得政权的;他们与典型的法西斯国家的首脑也有区别,因其缺乏严密而系统的组织,周围只是一伙政客、军官和各种冒险家及亡命之徒。
危害拉丁美洲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到考迪略主义的严重危害。考迪略制度是造成拉美各国独立以后政治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考迪略统治下的拉丁美洲诸国,赋税沉重,苛政横行,敌对派为争夺国家权力,内战不休,政变频仍。1825~1952年间,玻利维亚发生政变达179次,几乎平均每两年要发生3次;从独立到19世纪末叶,墨西哥共有72届政府,只有12届表面上还算是合法产生的。考迪略独裁者统治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十年,但能维持终身统治而不被推翻者极为罕见。拉美各国独立后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成立了议会,颁布了宪法,但在考迪略的统治下,宪法形同废纸,选举流于形式,独裁代替了一切。这种以暴易暴的动荡局面,不能不极大地阻碍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延缓各国的进步。
存在原因考迪略独裁者的存在有一定的阶级和社会基础,他们是独立后各国大地主和天主教会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考迪略主义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大地主统治极不稳定、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力量比较软弱的特定状况下的产物。其所以在拉丁美洲存在达一个半世纪,主要原因是:
(1)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拉丁美洲各国的控制权,竞相支持和扶植各国的考迪略独裁者,使之成为自己的代理人;
(2)军队和教会拥有强大力量,并各自支持不同的地主集团进行火并;
(3)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但又无法推翻相对强大的大地主阶级的政权,而地主阶级也无法扼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政局极不稳定,易被野心家利用;
(4)革命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缺乏严密的组织和明确的斗争目标,不能有力地打击考迪略独裁者;
(5)拉丁美洲各国由于种种原因,独立后存在着严重的边界纠纷,便于考迪略独裁者借机发动对外战争,转移人民视线,以巩固其在国内的独裁统治。
20世纪中叶,随着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拉丁美洲各国大地主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考迪略主义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和代表资产阶级的军人政权。
- 参考书目
- William E.Foster,Outline Political History of Americas,New York,1951.
- Baileg and Nasatir,Latin America,the Develop- ment of its Civilization, USA,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