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ngxi qingyin
江西曲种。流行于江西南昌、九江、景德镇、赣州等地。分南昌清音和九江清音两种。二者曲调基本相似,但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音调的差异,在音乐表现手法和曲目等方面有所不同。一般多由女演员自击鼓板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有些曲牌还配敲瓷盘。曲调有文南词和小曲两部分。大型曲目多以文南词为主,中间插以小曲,用不同的板式来表达人物的多种情绪;小型曲目以小曲为主,有的以单曲反复演唱,有的以曲牌联缀演唱。
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景德镇等地。相传在清嘉庆初年即已盛行。音乐曲调上吸收了扬州清曲和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一些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牌甚为丰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赣剧、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成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南昌清音以小曲为主,文南词为辅。小曲有60多支,有以一曲多词演唱的曲目,如《五更相思》、《照花台》等,也有以多种曲牌联缀演唱的曲目,如《东湖十景》即由〔鲜花调〕、〔红绣鞋〕、〔玉美人〕、〔进兰房〕、〔九连环〕等10支曲牌联缀而成。文南词以文词为主,并有慢文词、快文词等板式,男女同曲异腔。传统曲目有《安安送米》、《宋江杀惜》、《僧尼缘》等50余种。
九江清音发源于鄂赣边界的蔡山、闵坼列、蒋家营、桂家坝一带大泊湖地区。据《德化县志》记载,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盛行。当时长江上、下游地区的流动艺人多顺水随舟,登岸靠港,以说唱谋生,不断引进了外地的曲调和曲目,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九江清音的独特风格,如主要曲调〔文词〕起源于荆州,〔南词〕起源于浙江,后来又受苏滩的影响衍变而成。〔平板〕类似皮簧调的四平,起源于宜黄腔,传入九江后又掺入了汉调的因素。小曲的曲调除本地小调外,多出于扬州清曲和湖北、浙江、安徽的民歌小调。九江清音早期以演唱民歌小曲为主,后来逐渐向说唱戏文故事发展,而衍变为以文词为主腔,南词、平板、还魂腔、花鼓腔为辅的板式变化体结构。传统曲目有《玉堂春》、《武松传》、《宋江》等几十种,九江清音在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相当兴盛,除在九江、景德镇等地流行外,还曾流传到湖北的黄梅、武汉、黄石和安徽的芜湖、马鞍山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艺人被迫逃亡,纷纷改行,而趋于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清音得以恢复并演唱过一些新编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