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2023-02-03 17:09:13百科

人

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人和其他动物的联系和区别

人是在自然界永恒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因此,他与其他动物一样,无法摆脱自然界及其必然性。在生物分类学上,人类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在人类学上,具有同一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如发型、发色、肤色等)的人群称为人种或种族。现代人类学一般将人类分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也叫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尼格罗 -澳大利亚人种(也叫尼格罗人种或黑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也叫欧亚人种、高加索人种或白色人种)。这些人种具有共同的祖先。

人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理特征。同他的最近的祖先猿在生理特征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身体垂直,用两条后肢行走,是人在生理解剖学上的重要特征。人手的拇指异常发达并与其他4指对立,8块形状多样的腕骨和 5根掌骨形成了宽阔的手掌。手部的鱼际肌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重要特点,能做对掌运动,是人手作精细动作的生理基础。人头骨的颅腔容积通常为1200~1600立方厘米,而猿脑颅腔最大也不超过 650立方厘米。借助语言并在大脑的生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高级神经系统,它使人脑具有接受特种声音,即语言刺激的能力,是人进行抽象思维的生理前提。这些生理特征是通过劳动在从猿转变成人的过程中形成的。

图

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劳动,人的其余一切特征都是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人以外的动物没有劳动,它们都只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它们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无目的的活动,在活动中仅仅把自身的天然器官作为手段,并以自身的变化来适应自然环境,从自然界摄取现成的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命。人不满足自然界提供的现成东西,他通过劳动把自然物制成工具,把外部自然力变成人征服自然的新手段,利用它改造自然物,把自然物变形或变质,使之服务于人的目的。人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在观念中存在着将要得到的结果。他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劳动的目的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为了劳动,人们必须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使人逐渐成为社会的动物(见劳动创造人)。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说的,劳动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他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人类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挣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

在劳动中人还逐渐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心理学特征。人进行抽象思维的生理基础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是专门反映感官接收来的外部事物的信号的信号,即语言。而语言这种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解的特殊信号,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被固定下来。它的内容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东西。没有语言这个工具,抽象思维是不可能实现的(见思维和语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形式。人借助于思维,就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中,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的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达到理性的认识。通过思维,人还可以反映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事物和属性,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对未来作出“超前”反映。凭借思维来认识自然规律,是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必要前提。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人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又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人是和社会同时产生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人的活动贯穿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生产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们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在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同样是人活动的产物。社会历史规律是贯穿于人的活动中并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人类历史和其他动物发展史的区别在于,其他动物只是动物史的消极客体,人却积极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离开人的活动便没有社会的历史。就全部社会生活、社会历史都是人们活动的产物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同样,作为社会的存在物的人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形成。至于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人的历史变化。即使是饮食男女、繁衍后代等人的生理需要,也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来满足。历史上不存在脱离开现实的具体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没有不带社会性的人的活动,也没有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在人的历史发展中实现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人们之间的狭隘的社会关系,而人们之间的狭隘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这时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人们同其他动物一样要服从它的盲目支配,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才逐渐从自然界分离出来,逐渐发挥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作用。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些社会里,存在着私有制、旧式分工、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社会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妨碍着劳动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奴隶社会的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牲畜,封建社会的农奴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不过是机器的附属物。创造历史的劳动者实际上只被看作历史的客体,而没有被看做历史的主体。人的主体作用是通过曲折的形式实现的。这种历史发展的矛盾只有在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消灭私有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统治,建立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进行计划调节的共产主义,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只要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进而成为自然的主人,就能充分自觉地发挥出历史主体的作用。

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漫长过程中,逐步认识自身的本质的。人类认识史表明,要在观念上形成一个与自然界相区别的“人”的概念,人自身与自然界的区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还需要有较为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人进行哲学的探讨,在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典籍《尚书·泰誓》中已经提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说“惟人万物之灵”。墨子认为,禽兽有羽毛、利爪以保障自己的生存,而人则以“力”。荀子指出,只有人才能“裁其非类,以养其类”。他们都已经认识到,人之所以超出其他动物,在于他有能力利用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性是这个时期各派思想家争论的一个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告子主张“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人性问题主要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进行探讨。直到宋代朱熹也还是主张“性,即理也”,他从“灭人欲,存天理”的封建禁欲主义出发,把人性看作“天理”的体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主张天理在于人欲之中,“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在欧洲,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把人、自然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认为人是宇宙的一个部分,人身上包含着宇宙的全部要素。德谟克利特用原子论说明了人的物质性,指出人的灵魂也是原子构成的,只不过这种原子比较精细圆滑而富于活动性质。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试图说明人与自然物的区别,曾指出人类在本能上“是一个政治动物”。但他把这一点看作仅仅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合群的性情”,对人性的认识仍然没有超出动物性,未能正确说明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真实本质。

欧洲中世纪,神学观点居于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并从“原罪”中引出人的本性。圣经中说,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抗了上帝的意旨,所以后来的一切人都生而有罪。人一方面有着与上帝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又有使他陷入罪恶的肉体,所以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按照这种观点,人只有摒弃自然的欲望,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拯救。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批判以神性贬抑人性,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人性论。以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J.O.de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C.A.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近代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的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I.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G.W.F.黑格尔很强调人的社会性,他已看到劳动是人的本质。 但由于他把人规定为理性的自我意识,所以他所说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L.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

现代资产阶级西方哲学在研究人的问题时,尽管提出过某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但他们的共同缺陷仍然是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抽象地考察人,宣扬抽象的人性论,重复着历史上的错误。他们或者宣扬人的本性就是人的生物属性,或者宣扬人最初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由这种理性造成的。

这些哲学学说都没有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说明,它们的根本错误,主要在于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去认识人的本质,因而就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完全割裂了开来,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找不到二者统一的基础。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揭示出人的本质,创立了关于人的科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的本质,并把这种方法作为观察和解决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分析问题,人固然也有自然属性,但体现人的本质的是其社会属性。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的生产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也改造着自己;人是什么这同他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以及由此创造的社会关系是同一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具体存在的,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物质利益,具有不同的要求、思想和感情,因而他们的本质也是不相同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对抗性质的生产关系表现为互相对立的阶级关系,而作为这种关系承担者的个人,便具有阶级的属性。互相对立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使现实的人性带上了阶级性,但这并不排斥他们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人性,即某种人类的共性。

参考文章

  • 带“人功”的诗句文学
  • 带“人信”的诗句文学
  • 超级搞笑医生和病人的笑话段子10则笑话大全
  • 暴强男人和女人的笑话段子笑话大全
  • 最强搞笑穷人的短笑话25个笑话大全
  • 笑死人的吵架的短笑话笑话大全
  • 史上最搞笑女人的笑话合集25则笑话大全
  • 暴强名人一句话笑话集锦笑话大全
  • 经典男人和女人的短笑话笑话大全
  • 精选男人和女人的小笑话笑话大全
本文标签:  re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