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ijitai wenhua
[外文]:Scythian Culture
对斯基泰文化的理解和斯基泰文化的分布范围,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指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3世纪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它晚于青铜时代晚期的木椁墓文化,以前3世纪末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斯基泰王国在萨尔马泰人(见萨尔马泰文化)的压力下,疆域缩小到克里米亚及第聂伯河、南布格河下游一带,公元3世纪后半叶被哥特人摧毁。斯基泰一词,是希腊人对该文化所有者的称呼,最早见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的著作,亦译作斯奇提亚人、西徐亚人等。该文化的考古研究始于18世纪中叶,但直到19世纪仍偏重于发掘贵族大墓。苏联十月革命后,才对各类遗存进行综合研究。
居住与埋葬遗址以前5~前4世纪之交开始出现的设防古城研究得比较清楚。前期古城以土墙和壕沟防御。第聂伯河左岸尼科波尔附近的卡缅卡古城,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为手工业中心,有人推测是前期的都城。城内发现有手工业者的地穴式住所和地上木柱篱笆墙房子,城西南角是贵族居住的内城,房舍用石料修建。后期古城以石墙防御,面积不大。位于辛菲罗波尔城东南的斯基泰涅阿波尔是当时的都城遗址,占地仅0.2平方公里。石砌城墙几经修建,一般厚8.6米,有3个城门,正门在南墙中央,以两座敌楼守望。城内建石墙瓦房,墙灰面上间或绘有壁画。还发现有广场和公共建筑遗迹。
墓葬为有冢的竖穴墓或洞室墓,有单人葬和多人合葬。死者仰身直肢,头向西。一般墓葬封土高不足1米。男子以兵器、马衔或部分马体随葬,在女墓出土了首饰和少量劳动工具。贵族大墓著名的有尼科波尔市附近的切尔托姆雷克冢和索洛哈冢、奥尔忠尼启则市附近的托尔斯塔亚墓和刻赤附近的库利奥巴冢,年代均属前4世纪。其土冢或石冢高15米以上。最大的是切尔托姆雷克冢,为一王墓,高约20米,周长350米。这些巨冢下建有叠涩墓顶的石室或2~4个土圹墓室。墓内葬2男或1男1女,以木棺或木制灵台为葬具。 殉葬的奴仆、侍从、马伕达1~7人,马1~11匹。随葬有大量精美的金属兵器、容器、饰物、马具,以及希腊彩陶和盛酒双耳瓶等。后期墓葬最重要的是涅阿波尔古城西南面的大墓地。发掘出 1座贵族石陵,内埋72人,随葬品仅金器便有1300余件。墓主埋在石室内,推测为一君王;近旁用几口大木棺葬殓军事首领,以4马及兵器随葬。另有几处崖墓,内绘壁画。穷人小墓多分布在墓地边缘,随葬品贫乏。根据墓葬材料和文献记载,前6世纪以前,斯基泰人的社会形态尚属军事民主制阶段,前 4世纪起,贫富分化已很明显。据分析,保留氏族部落形式的斯基泰奴隶制王国,当形成于前5~前4世纪。
生产和生活斯基泰人大部分从事游牧,饲养马、羊、牛、狗,以四轮大马车为流动住所。部分居民经营农业,种植小麦、大麦、黍、黑麦。出土的农具有铁镰、石磨盘。遗址中常见钟形大谷窖,还发现有设备完善的大谷仓和专门的烘谷房。推测当时已用犁耕。手工业有制陶、纺织、金属加工、工艺美术等项。陶器为手制,有罐、钵、盘、杯、勺等,多素面,黑色,磨光,后期陶器部分轮制,当已有了独立的制陶手工业。纺织是家庭副业,女墓中发现陶纺轮。金属加工在前期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在卡缅卡古城及其附近都发现有铜铁的冶炼、锻打和铸造遗迹,表明这一带当是游牧人中的专门冶金区。出土的青铜高达1米,细高圈足,口沿有两直耳,重者达30多公斤。此外也有兵器、马具、工具、饰牌等。
工艺美术占有显著地位,最典型的是斯基泰野兽纹,用以装饰弓筒、剑鞘、剑柄、马具、首饰和饰牌。它以金属、木、骨等材料,用锤鍱、铸造、雕刻等工艺,表现各种形态的野兽、怪兽及动物撕斗场面。图像多为浅浮雕,动物造型注意写实性和装饰性的密切结合。至前4~前3世纪,装饰性日益加强。
贸易和文化联系斯基泰人与黑海北岸古典城市进行频繁的贸易,以农畜产品和奴隶向希腊人换取织物、酒、油和各种装饰品。巨冢出土的银瓶、金银合金瓶、金梳和金颈胸饰(见彩图),均系希腊工匠的杰作,它们反映了希腊文化的强烈影响。与此同时,希腊人也接受了斯基泰人的若干文化因素。
分布和起源等问题在古典文献中,“斯基泰”一词的涵义不甚确定。在地理上,一般指黑海北岸从多瑙河河口至顿河河口的草原地带;在政治上,指这个地区的斯基泰王国;但是在民族上,除了这个地区的居民以外,古典作家还把具有相似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民族,包括波斯文献中的宻akas即中国文献中的塞种,也称为斯基泰人。从考古发现看,这个时期黑海北岸草原与其北面的森林草原地带及其东面自库班河至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文化面貌颇相近似。这表明上述各地有密切的文化联系,但斯基泰文化的分布范围究应如何确定,尚需进一步研究。与此相关的是起源问题,目前有二说:一说发端于伏尔加河下游的木椁墓文化,一说起源于中亚或西伯利亚。关于斯基泰王国的形成时间也有争论:一般认为在前5~前4世纪,有人主张比这更早,有人则定在前2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