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eizhou wudao
[外文]:dance of Africa
非洲大陆幅员广袤,历史悠久,种族繁多。由于地理、历史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差异,非洲各地的舞蹈也是千差万别的。人们一般根据非洲大陆的人种及其舞蹈的基本特点,把非洲的舞蹈划成两大类,即:北非的阿拉伯舞蹈和黑非洲的黑人舞蹈。前者分布于地中海南岸,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居住区,后者则分布在包括撒哈拉以南,西起塞内加尔河域,东至赤道非洲东海岸(包括邻近岛屿)的整个黑非洲大陆上的苏丹各族和班图各族人地区。但其中北非的古埃及舞蹈,西北非偏僻山区和沙漠绿洲中至今尚存的柏柏尔人舞蹈,东北非以及红海沿岸的索马里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的舞蹈,印度洋马达加斯加人的舞蹈,又另具自己的传统和种族特点。
黑人舞蹈舞蹈是非洲黑人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它是整个黑非大陆文明历史的丰富遗产。在赤道以南布须曼人居住区的岩洞上的壁画表明,早在6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了舞蹈。然而,早期的黑人舞蹈并不为世人所知,一直到公元3~13世纪,由于西非加纳王国的兴起,随着大批阿拉伯商人和旅游者的进入,人们才开始对西非的黑人舞蹈有所了解。在9世纪前后的阿拉伯古籍中,就有关于被俘的俾格米人在阿拉伯宫廷献技艺舞的记载,10世纪左右,北非柯多拉的一位地理学者阿布-乌巴德·阿尔-巴克利也曾记录了西非古加纳人在祭祀时用鼓伴奏的宗教舞蹈;14世纪伊本·巴都塔在其著作中也记有马里皇室的音乐舞蹈场面;而在16世纪贝宁的青铜浮雕上,已可看到吹奏象牙号角、敲打金属锣和响铃为舞蹈伴奏的画面。15世纪以后,由于白人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非洲黑人的传统舞蹈曾被视为异端邪说受到殖民者残酷镇压和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许多非洲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之后,非洲的黑人舞蹈才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
黑人舞蹈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传统的礼仪性舞蹈和民间自娱性舞蹈。传统的礼仪性舞蹈(包括各种宗教仪式的和祭典仪式的),指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时间,按照一定的程式,并为某一具体宗教和祭祀目的而跳的舞蹈。早期的传统礼仪性舞蹈,不但有其固定的程式和为本部族每个成员所能心领神会的内容,而且在动作、服饰、参加人员、舞蹈伴奏的鼓点和歌词内容等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类舞蹈范围很广,如:敬神舞、驱邪舞、生育舞、割礼舞(成年舞)、葬礼舞、耕种舞、狩猎舞、求雨舞、丰收舞、战斗舞、庆贺舞等等。它起着维护宗教信仰、保持传统习俗,传递知识,团结人民等种种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社会内聚力量。传统的礼仪性舞蹈多起源于原始的宗教和迷信,它是非洲文化的主要遗产,也是非洲黑人舞蹈的灵魂和精髓。民间的自娱性舞蹈也包括各种带有表演和竞赛性的技艺舞蹈。非洲的黑人舞蹈并不仅是因宗教信仰的激发和各种仪式的需要而产生并存在的(许多仪式舞蹈也起源于生产劳动),事实上,非洲的黑人是最善于用身体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欲望的。尼日利亚的姑娘们从日常简单的舂米劳动中创造出一系列优美的舞蹈动作,随着舂杆上下不停的运动,妇女们的身体也就具有了相应的节奏律动;加纳北部的费拉费拉族的猎人们为了吓退野兽而叫喊,跺脚和挥舞棍棒,随着领头人的叫声人们一边跟着呼应,一边随着有节奏地跺脚,形成一种战斗性舞蹈;中非普蒂族的一个俾格米人,吃过晚饭后会漫不经心的敲起鼓来,人们随之用双脚不停地跳动,逐渐就形成了通宵达旦的集体舞蹈……。这类舞蹈,一般都没有固定的程式,也不受时间、场合和人数的限制,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和即兴性。其中某些舞蹈经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常在某种仪式或者集会上表演。与此同时,某些传统的礼仪性舞蹈,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的表演性舞蹈。
黑人舞蹈的节奏强烈,它的动作特征,主要是强调了人体每个部位,如头、颈、肩、胸、腰、胯和四肢的表现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头部的甩动、胸部的起伏、腰部的屈伸、胯部的摆动和旋转。舞蹈动作并无严格的规定,只有比较统一的律动和节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以及各个部族的劳动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舞蹈风格和特点也有鲜明的差别,如:非洲中部内陆山区的舞蹈,其动作伸展开放,并多上下腾跳和脚下的踢踏,气质开朗明快。而沿海地区和热带林区的舞蹈则以躯体的伸屈起伏、胯部的摆动和旋转为主,节奏鲜明而激烈,动作更富有细腻的表现力和生命的活力。
黑人舞蹈的伴奏乐器是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鼓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灵魂。各式各样的鼓用木棒、竹棍和手掌敲击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并交织成各种复杂而又鲜明的节奏,控制着整个舞蹈情绪的发展和变化。其他的伴奏乐器还有葫芦、木梆子、金属铃之类的各种响器,木琴以及简单的木管等。在传统的舞蹈伴奏中弦乐器十分罕见。歌唱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最常见的形式是先由一名歌手(一般是长者)即兴朗诵或领唱,众人合唱叠句部分,或者与之互应并与鼓声和乐器的演奏有机地组成节奏鲜明的旋律。在舞蹈的进程中还时常伴有喊叫,以抒发感情,增加舞蹈的气氛。
原始的黑人舞蹈服饰十分简陋,舞者大多全身赤裸,仅在腰际系一遮体物。随着生产和文明的发展,贝壳、羽毛、上了颜色的种子、小珠子、各种金属制品、植物纤维的编织物以及各种兽皮都被精心地加工美化用作舞蹈装饰。为了突出身体某一部位的动作,舞者常在这个部位佩带上各种各样的饰物,如在胸前挂上一条条用贝壳或珠子串成的带子,以突出上身的蠕动和起伏;在腰间系上布条、草裙或者毛皮,以夸大胯部的摆动和旋转;在四肢套上麻或其他东西做成的环,以使两臂和小腿的动作更加的突出和醒目;有的部族在舞蹈时都喜欢带上嘎嘎作响的腿饰和脚铃,用以加强动作的节奏和舞蹈的气势。
化妆和道具对舞蹈起着渲染和烘托的作用。但在某些传统舞蹈(特别是宗教舞蹈)中,化妆和道具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黑非洲,人们常常把某种野生动物当做神来崇拜,因此,面具(包括雕刻)和面具舞蹈就成了这种崇拜的象征和主要的表达方式。按照传统的观念,舞蹈者只要一戴上面具,他就摆脱了自身的限制,而成为这种面具的精灵或媒介。在一些部族的传统舞蹈中,舞者也有在全身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的情况,多见于红、白两种颜色。这些图案花纹和小面具一样,已不仅限于装饰和美观,它常常具有吉祥或驱邪的含义,有的则是本部族的一种象征。直到现代,面具舞蹈和文身在黑非洲的中部和西部一些较为原始的部落和地区仍很流行。
非洲黑人舞蹈的丰富遗产,虽受到外族侵袭和种族迁移的影响,以及殖民者的破坏和摧残,但它仍旧保持了原有的面貌和特色。15世纪以后,随着大批黑奴的被贩卖,非洲黑人的音乐和舞蹈也被带到了美洲并对西方世界的音乐和舞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特有的节奏是现代西方大多数流行音乐如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舞蹈的来源,从其动作和节奏中,可明显看到非洲黑人舞蹈的影响。
北非的阿拉伯舞蹈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埃及古代帝王和法老的墓穴与金字塔里,发现的绘有各种舞姿和舞蹈场面的壁画,为研究5000年前古埃及舞蹈和北非舞蹈的发展史,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7世纪阿拉伯人侵入北非。17世纪以后,大量阿拉伯移民的迁入并与当地居民相融合,很快完成了这一地区的阿拉伯化。除少数偏僻地区的柏柏尔人和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外,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讲阿拉伯语,穿阿拉伯服装,并且自认为是阿拉伯人。北非的阿拉伯舞蹈,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以及与其相毗连的一些地区。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种种原因,北非的阿拉伯舞蹈,受到了埃及、印度、土耳其以及欧洲文化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舞蹈多彩多姿,舞蹈语汇丰富,题材广泛。一般来说,其女性舞蹈比较注重上肢和腰部的动作,动胯是它突出的特点,舞姿轻盈柔慢,抒展而富有韵律感,舞蹈节奏鲜明、动作精巧而富有技巧性。男性舞蹈较注重下肢和脚部的踩踏,动作慓悍有力、纯朴自然。舞蹈多以安达卢西亚音乐伴奏,多有伴唱,曲调优美,节奏明快。舞蹈服装,男子多着阿拉伯长袍,头缠白布或戴伊斯兰小帽;女子一般身着色彩鲜艳的长袍,腰系丝质彩带,头披各色纱巾并特别注重佩带各种金银首饰和胸饰。著名的舞蹈有埃及的女性舞蹈东方舞、男性舞蹈棍子舞;阿尔及利亚的婚礼舞;苏丹的康巴拉舞;突尼斯的罐舞;摩洛哥的骑士舞以及利比亚的卡斯卡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