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艇运动

历史地理2023-02-03 16:29:55百科

赛艇运动

桨手乘坐一种特制的小艇,背向前进方向划进的一项划船运动(图1)。这种小艇,艇身狭长,像织布梭子,艇内有可以前后滑动的活动座板,两侧有桨架。赛艇属于速度耐力项目。经常参加赛艇运动,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发展全身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培养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上把赛艇运动称为“肺部体操”,赛艇运动员的肺活量,男子一般可达6000~7000毫升。1888年,俄国生理学家科利布在2000米赛艇比赛中,第1次发现了“极点”(第2次呼吸)的生理现象,由此人们对赛艇锻炼价值的研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赛艇有单人双桨艇和集体配合的双桨、4桨和8桨多人艇,还分有舵手和无舵手艇(图2、图3)。 奥运会的赛艇比赛,男子有8项,女子有6项。8人有舵手赛艇在静水中最快的时速可达20公里以上。赛艇的比赛距离,一般男子为2000米,女子1000米。

图1 赛艇 图2 单人双桨赛艇 图3 4人单桨无舵手赛艇 发展概况

赛艇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威尼斯人就把划船作为一项体育竞赛,当时的船形为翘首平底。1715年伦敦的职业水手开始进行赛艇比赛,后来赛艇比赛成为英王继位仪式的一部分。1775年英国制订了竞赛规则并开始建立赛艇俱乐部。1829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两校在泰晤士河上举行第 1次校际赛艇比赛,以后它成为两校每年都举行的传统比赛项目。两校的比赛在泰晤士河畔的亨利城举行,当地居民对此发生很大兴趣。以后他们在亨利城举办了一系列赛艇杯赛,除英国外,还有30多个国家派队参加。

1900年第 2届奥运会上,将男子赛艇列为比赛项目。1976年第21届奥运会时,女子赛艇也被列为比赛项目。

第1届欧洲赛艇锦标赛于1892年举行。第1届世界赛艇锦标赛于1962年在瑞士卢塞恩举行,至今已进行过8届。从1974年第 4届世界锦标赛开始,增加了女子赛艇和男子轻量级赛艇项目。轻量级赛艇比赛规则规定,桨手平均体重不得超过70公斤, 体重最大不得超过 72.5公斤(单人艇与此相同)。同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决定,从1975年起,每年举行1次世界赛艇锦标赛,但逢奥运会年度,则把男女比赛列入奥运会中。该年世界锦标赛只举行男子轻量级和青年级的比赛。

欧洲赛艇技术水平最高,开展最为普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比利时的赛艇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在1912年奥运会上获得 4人艇第1名,次年又获得8人艇欧洲冠军,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上还夺得7个项目中的5个金牌。欧洲许多国家也获得过奥运会赛艇冠军和世界锦标赛金牌。苏联继1952年首次取得奥运会男子单人艇冠军后,多次夺得欧洲冠军和奥运会金牌。60年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技术和训练方法上进行了改革,1960年和1968年获得奥运会男子 8人艇冠军,1960年和1964年获得奥运会男子4人艇第1名,并保持了1963~1965年3届欧洲男子 8人艇冠军称号。60年代以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科学训练、选材、技术方面走在各国前面,它的男队在 1968~1976年的 3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数由2枚、3枚增加到5枚;在1974~1979年的5届世界赛艇锦标赛中,男子项目共40个冠军,它占了27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赛艇强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也是赛艇运动水平较高的国家。

女子赛艇运动于1914年在欧洲开始出现,1920年英国女子赛艇队首访法国,这是第 1次女子赛艇国际比赛。1950年举行第 1届欧洲女子赛艇锦标赛。1976年女子赛艇正式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在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女队曾同苏联平分秋色,到了1977年便囊括了世界锦标赛全部 6枚金牌,至今仍居于优势。

赛艇除比赛外,欧美许多国家还把它作为人们休息时水上漫游的工具。一些国家的赛艇爱好者,还飘洋过海作冒险远航。1969年,英国人J.费尔法克斯用单人双桨赛艇横渡大西洋,历时半年。

赛艇运动传入中国,始于1913年。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建立“划船总会”,黄浦江上第 1次出现赛艇。40年代,苏联人在哈尔滨建立“水上俱乐部”。但当时的赛艇都是专供外国人活动和娱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赛艇才成为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的体育项目。1954年,在哈尔滨开展了赛艇运动。1956年11月在杭州西湖举行赛艇表演赛,参加的有上海、哈尔滨、旅大和杭州 4个城市。1957年秋在武汉举行了上海、武汉、哈尔滨和杭州4城市赛艇锦标赛。1959年,在第1届全国运动会上,参加赛艇比赛的已有19个省、市和军队的 423名男女运动员。1966年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参加了单人、双人和4人艇3个项目的比赛,都得了第 1名。1973年10月25日,国际赛艇联合会接纳中国为国际赛艇联合会会员。1975年中国首次派队参加第5届世界赛艇锦标赛。1978年第4届世界女子赛艇锦标赛,中国单人双桨艇获第 9名。1980年在意大利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艇比赛中,中国选手取得女子双人双桨1000米第2名、500米第3名和单人艇1000米第3名。

技术

赛艇的基本技术是提桨(入水)、拉桨、按桨(出水)和推桨。提桨就是把桨叶插入水中,臂肩前伸至最远点时用手腕使桨柄作向上、向后的弧线运动,接着用力作蹬腿、拉臂、倒肩,全身配合拉桨,使船获得最大的推进力。按桨是在拉桨结束时,使桨叶快速地垂直跳出水面,用双手的前臂和手腕使桨柄作向下、向前的弧线运动。紧接着是推桨。这时两腿逐渐收拢,滑座连同身体向艇尾运动,两臂前伸,上体前倾,全身肌肉放松,保持船艇滑行的平衡,待桨柄推伸到最远点时,下一周期的提桨便又开始。

19世纪赛艇技术随着滑座的出现而分成“保守式”和“自然式”。前者又称“经典派”,强调全体桨手身体动作的完全一致。后者则着眼于桨叶的实际划水效果,讲究全身配合用力,身体动作要求自然而不要“机械”,允许有个人特点。“自然式”很快地战胜和取代了“保守式”。到1881年“自然式”技术已大为普及。20世纪50年代,为了加快提桨速度,使提桨和拉桨更加快速有力,入水前桨叶“高扬式”技术曾风靡一时。全程速度分配上也盛行前半程速度快于后半程速度的战术。采用这种技术、 战术, 一度使力量和速度好的队在比赛中占上风。60年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拉茨伯格,在技术上又将“高扬式”换为“平推式”,改善了划桨用力的有效幅度,训练方法上贯彻了以速度耐力和全程匀速为主的指导思想,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队在60年代取得了突出成绩。此后“平推式”取代了“高扬式”,全程匀速快划取代了前快后慢的战术。在划桨频率上历来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加宽桨叶增大每桨的力量, 划桨频率相对地低些(34~36桨/分), 这是“力量型”选手常采用的技术类型;另一种是桨叶相对地小些, 划桨频率较高(38~39桨/分),适合于内脏功能好、技术协调性高的选手。前者以苏联和保加利亚队为代表,后者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队为代表。这两种技术风格都取得过良好成绩。但从技术发展看,“德国式”加强腿的作用,强调动作协调、用力均匀,划桨频率较高,更有利于挖掘人体机能的潜力,有利于艇的匀速前进。目前这种技术正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在训练上,各国都重视以发展耐力和力量为主的身体素质,做到陆上和水上训练相结合,身体素质和技术并重,并用专项“测功仪”等帮助改进技术,提高训练效果。

器材

60年代以来,赛艇器材有不少革新, 8人艇由原来的19米长缩短到17米,既减轻了重量又保持了一定的浮力。有舵手艇的舵手座位,由传统的设在艇尾的坐姿,改为在艇前舱部卧姿,近年又出现设在艇中央的舵手座。桨叶形状也由长方形改为蒲扇形和椭圆形,并减小了桨叶弯度(图4)。制艇材料除优质木材外,许多国家还采用玻璃钢、铝合金等,使赛艇造得既坚固而重量又轻,并研究寻找阻力最小的合理“线型”。赛艇水平较高的国家,大多根据本国运动员的特点和体重来设计艇只,安装各种附属装置。赛艇有专门的船库和码头,平时船艇都放置在船库专设的架子上。现在国际上赛艇器材的规格如表:

图4 表 比赛规则

赛艇比赛都在直线水道上进行。从前,赛艇比赛水域没有专设航道,赛程也无统一规定。第3届奥运会男子赛艇比赛的距离是3218米,现在正式国际比赛规定为男子2000米、女子1000米直线距离。赛场多选择湖面较窄、风浪不大的静水湖,水深要求在 4米以上,或利用自然湖泊与人工建造相结合,也有专门人工挖掘的。水面按12.5~15米的间距布以塑料浮标,构成 6条直线航道。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艇比赛,还有男子1000米、女子500米的比赛项目。赛艇比赛出发前,6条赛艇在各自水道上一字排开,艇头取齐,各艇尾部由浮台上的裁判员扶定。出发信号发出后才可以起航,两次“抢航”将被取消比赛资格(图5)。途中串进别人航道也将被取消比赛权利。以往的比赛,有些队为了减轻桨手负担,选用体重很轻的小孩当舵手。后来规则规定舵手体重男子不轻于50公斤,女子不轻于45公斤,否则在艇上增加附加物以补足重量。赛艇没有国家纪录或世界纪录,历来比赛都采用取名次的竞赛办法。在参加比赛艇队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比赛采用分组预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的“双败淘汰”办法,使预赛中失利的艇队,仍然有机会在复赛和半决赛中争得决赛权。(见彩图)

图5 赛艇训练 赛艇
本文标签: 赛艇运动  saitingyundong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