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en Duxiu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省怀宁县人。早年积极参加反清和爱国活动。多次留学日本。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激进民主派。嗣后,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被选为党的中央局书记。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他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后又同托洛茨基派勾结成立反党组织,于1929年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出党。1942年病死于四川省江津县。
陈独秀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曾在教育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发表过不少有关教育的文章和通信。
陈独秀早年反对中国封建传统教育,曾推崇并主张学习近代西方教育。他认为当时中国教育,“上焉者为盲目的国粹主义,下焉者科举之变相耳”,是一种“伪教育”,而西方教育才是“真教育”。他说西方教育“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同时主张中国在学习西方教育时,应该“弃神而重人,弃神圣的经典与幻想,而重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技能”。
“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对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他认为新旧教育的不同,不在于两者的形式(学校和科举)和教材种类(科学和经、史、子、集),而在于两者的主义和方法。新教育的主义是社会的,教授方法是启发式的;旧教育的主义是个人的,教授方法是教训式(灌输式)的。强调新教育要注意“改良社会”;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同社会打成一片;要结合实际,文化要“普及”;教授方法要用启发式。1920年12月他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时,拟定了广东省全省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法、全省学校系统图、全省每年教育经费概算表,试图改革教育制度。
陈独秀反对“教育救国”论,认为当时中国“倘不以全力解决政治问题,则必无教育、实业之可言,终于昏弱削亡而已”。陈独秀对“五四”运动时期性质复杂的“平民教育”思潮和运动,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他指责B.A.W.罗素鼓吹中国“应该从教育入手,应该从平民教育入手”,而不应该提倡社会主义的谬论。他反对把“平民教育”作为实现“平民主义”社会幻想的工具,并批判某些人以“平民教育”作为幌子,破坏工人运动。但他不反对革命者通过平民教育的学校或机构,对劳动人民进行文化知识和政治教育。
参考文章
-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知识题库
- 1927年3月,陈独秀反对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知识题库
- 中共中央于1927年召开的__,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知识题库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该刊发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知识题库
-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的总方针党建知识
- 1919 年, 《新青年》 杂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A、陈独秀党建知识
- 陈独秀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
- 1917年,陈独秀被聘为( )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党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