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1909~1978)

历史地理2023-02-03 15:42:54百科

袁牧之(1909~1978)

图

中国电影、戏剧演员和编导,电影事业家。1909年3月3日生,浙江省宁波人。原名袁家莱。读中学时就参加戏剧活动,成为上海戏剧协社的唯一小演员。1930年,放弃大学学业,脱离家庭,投身戏剧事业。这一时期,他主演《五奎桥》、《回春之曲》等剧,同时钻研文艺理论,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经验,出版《戏剧化装术》(1931)、《演剧漫谈》(1933)等著作。1934年,入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夏衍等人的帮助下,编写剧本《桃李劫》(见彩图),并在其中塑造他的第一个银幕形像──陶建平。袁牧之扮演这一角色虽具有舞台表演的痕迹,但能较准确地把握和体现人物典型性格。影片被认为是“五四”以来优秀影片之一。1935年,他自编自导自演《都市风光》。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他当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同年末,电通停业,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二厂。1936年,他与陈波儿合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同时,开始编导拍摄《马路天使》。1937年7月影片上映。他以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悲苦命运,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妓女、小歌女、吹鼓手、报贩、失业者、剃头师傅、小贩等劳苦大众的艺术形像,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十分成功地运用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如音乐、音响、表演、蒙太奇等。影片具有明快、诙谐、隽永的特点,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

《桃李劫》 《八百壮士》剧照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牧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八一三”后,他到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1938年,与陈波儿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接领导下建立延安电影团,负责艺术创作工作。10月起编导《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他和影片作曲冼星海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携带影片底片的全部素材去苏联考察、学习,并最后完成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在苏联期间,他曾与苏联电影大师С.М.爱森斯坦拍摄过影片。苏德战争爆发,他颠沛流离,还在西伯利亚当过牧羊工。1945年在苏联阿拉木图电影制片厂导演关于哈萨克伟大诗人江布尔的纪念影片。1946年2月回国。长春解放后,袁牧之参加接管满州映画株式会社。同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个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他担任厂长。1949年3月,他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到达北平,筹备组建全国电影事业的领导机构。4月,中央电影局成立,任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后因病长期离职休养。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1983年编辑出版了他的遗著:《袁牧之文集》。

本文标签: 袁牧之  YuanMuzhi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