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 Er
[外文]:Ri-Yi (1536~1584)
朝鲜李朝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叔献,号栗谷、石潭、愚斋,世称栗谷先生。出身贵族。母亲姓申,号师任堂,是精通经书、诗文、书画的女文人。李珥从小受母亲的熏陶,8岁就能作汉文诗,13岁考中进士初试。19岁离家进金刚山学禅,经过一年苦心探究,终于对禅学取否定态度,重回家乡攻读儒家经典。1558年去陶山拜大儒家李滉为师。1564年考中生员、进士科和明经科,历任户曹佐郎、吏曹佐郎、户曹判书、大提学等官职。在因病辞官期间,他回到地方专心从事书院教育事业。著有《栗谷全书》44卷,哲学代表作有:《答成浩原》、《圣学辑要》、《东湖问答》、《击蒙要诀》、《经筵日记》、《四书栗谷谚解》等。
李珥反对朝鲜朱子学的传统思想“理气互发论”,主张 “理气兼发论”, 创立了朝鲜朱子学的新学派即“主气论”学派。他在理与气的关系上,既批判李滉的“理一元论”,又反对徐敬德的“气一元论”,提出自己“独特”的“理气二元论”。他认为世界是由“气”和“理”所构成,理气“浑沦无间”,“实无先后之可言”,“理气”就是“天地之父母”,天地就是“人物之父母”。他的二元论的立场使他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他在《答成浩原》中说:“推本其所以然,则理是枢纽根柢,故不得不以理为先”。但他在批判李滉的“主理论”中,发挥了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主张形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是“元气”,认为充满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如枯木有枯木之“气”,死灰也有死灰之气,世界上根本没有有形无气的东西。这种“气”本身具有运动能力。李珥把事物运动的内在原因称之为“机”,认为“机”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决没有外在的“使之者”。
李珥在认识论上提出,人的认识依赖于感官;人们通过经验和实践等各种求知途径,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合理观点。他又把认识过程分为上、中、下三层,试图辩证地阐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李珥对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进行了批判。但是他固守儒家的纲常伦理,认为三纲五常是“亘古今而不可变者”,是不可违反的永恒的绝对真理。但在“四端七情理气之争”中,他反对李滉的“四端则理之发,七情则气之发”的观点,提出“四端七情”均是“气发而理乘之”的观点。
李珥政治上代表中小地主阶层利益,在与循旧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提出了许多超越于前人的进步观点。李珥担忧国家的命运,向国王提出了改贡纳、改军籍、合并州县、庶民许通仕路等改革方案,谋求国家的安全和繁荣富强。李珥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经国济世”的人才,对朝鲜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珥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朝鲜先进哲学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