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

历史地理2023-02-03 15:38:13百科

余叔岩

图

余叔岩(1890~1943),京剧演员,工老生。名第祺。湖北罗田县人。祖父余三胜,为清道光年间著名老生演员,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父余紫云,为梅巧玲弟子,擅长青衣、花旦。

余叔岩幼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又从以戏文讲究、音韵准确而著名的老生艺人吴连奎学习。少年时期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当锏卖马》等,初露头角。后因生病和倒仓,回北京休养,在此期间,得其岳父陈德霖资助,向前辈名家钱金福、王长林学把子、练身段,向姚增禄学《石秀探庄》、《别母乱箭》等昆曲戏,从陈彦衡、名票红豆馆主、王君直等学谭(鑫培)派唱腔。又加入著名票房“春阳友会”,与樊棣生、世哲生、铁林甫等切磋技艺,并常在浙慈会馆借台练戏。拜谭鑫培为师以后,谭鑫培授以《太平桥》的史敬思及《失街亭》的王平。每逢谭鑫培演出,余必去观摩。凡曾给谭鑫培配戏的演员、鼓师、检场、龙套等,他都一一请教,因而技艺大进。1915年重行登台,加人梅兰芳班社。1917年谭鑫培去世后,他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定军山》、《打渔杀家》等剧,名重一时。其他如《战太平》、《断臂说书》、《空城计》、《南阳关》、《失印救火》、《审头刺汤》、《桑园寄子》、《打鼓骂曹》、《李陵碑》等戏的唱腔和表演,也无不贯通谭鑫培的艺术精髓,成为谭派主要传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余派”。

余叔岩的嗓音虽欠洪亮,略带沙音,但清醇甜润别有韵味,被喻为“云遮月”。唱腔刚健苍劲而又婉转细腻。他在演唱中善用“立音”,使声腔挺拔激越;又常用“擞音”,使旋律柔巧动听。他精于音律,讲究字音声韵,对口形的开、齐、合、撮,字音的出声、归韵,四声的细致区分等,都一丝不苟,准确得当,所以唱来韵味醇厚浓冽,规矩谨严。较之谭鑫培,另有一番境界。尤为突出的是他揣摩人物深入细致,善用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是西皮慢板,《空城计》唱来从容不迫,潇洒俊逸;《捉放曹》则激越奔放,一腔怨愤。他的念白,字字清晰,抑扬有致,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语气衔接,以沉着稳重见长。如《断臂说书》中,王佐的大段念白,说到紧张处,他不以垛字急念取胜,而以节奏匀称,语气生动见长,又不失人物的儒雅风度。

余叔岩在《定军山》中饰黄忠

余叔岩的做功细腻准确,身段款式,功架优美,讲究合乎戏情戏理,绝不单纯卖弄技巧。以《打棍出箱》为例,他的“踢鞋”、“出箱”以及“夺棍”、“甩发”等身段,都能做到起止合度,并能细致入微地表达出范仲禹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的精神失常状态。其他如《当锏卖马》的耍锏,《镇潭州》的枪架子,《定军山》、《阳平关》的趟马和大刀下场,《战太平》出征时的起霸和被擒时的扎靠虎跳等,都被后学者奉为曲范。

余叔岩文武兼擅,昆乱不挡,戏路宽广。代表剧目还有《战樊城》、《长亭会》、《鱼肠剑》、《搜孤救孤》、《盗宗卷》、《汾河湾》、《武家坡》、《洪羊洞》、《珠帘寨》、《二进宫》、《打侄上坟》、《天雷报》、《乌龙院》、《奇冤报》等。他对这些剧目的词句,都作过一些加工润色。

余叔岩的演出态度严肃,从不因观众少而懈怠,也不因观众多而追求喝彩。他认为观众能聚精会神地观赏演出,就是最好的演出效果。他反对同行相轻、互相排挤的陋习,倡导演出中通力协作,相互帮衬的良好作风。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王少楼、吴彦衡,晚年又收孟小冬、李少春、陈大等。妻弟陈少霖也从他学过戏。余派继谭派之后,对京剧老生行当的表演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后学者演《捉放宿店》、《搜孤救孤》、《打鼓骂曹》、《打棍出箱》、《战太平》等戏,大多宗余。1935年后,余叔岩因病不常演出,曾灌制唱片18张半,是京剧声腔的珍贵资料。

本文标签: 余叔岩  YuShuya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