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弹

历史地理2023-02-03 15:32:08百科

中子弹

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各种核武器都具有核辐射、冲击波和光辐射等杀伤因素,但中子弹的核辐射效应大大增强。例如,一枚1000吨梯恩梯当量的中子弹,在距爆心800米处的核辐射剂量,为同当量纯裂变武器的20倍左右。因此,中子弹更为确切的名称是“增强辐射武器”(enhanced radiation wea-pon) 。

强辐射与低当量是中子弹的两大特点。1000吨梯恩梯当量的中子弹核辐射对人员的瞬时杀伤半径可达 800米,但冲击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半径只有300~400米。适当增加爆高,在核辐射的杀伤半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物的破坏半径还可以显著减小。在地面上使用的中子弹只能是低当量(约1000吨梯恩梯当量)的。因为随着武器当量的提高,尽管核辐射和冲击波、光辐射的杀伤半径都增大,但核辐射在空气中衰减得很快,其杀伤半径随当量的增大比冲击波、光辐射慢得多。当武器的当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冲击波、光辐射的破坏半径必定大于核辐射的杀伤半径。这时,中子弹的强辐射特性就不再能保持。

中子弹增强高能中子辐射,可利用氘、氚原子核的聚变反应来实现。其反应式为:

D+T→4He+n+17.6兆电子伏

式中D、T分别代表氘、氚核。与重核裂变反应相比,上述聚变反应有这样的特点:

(1)当释放的能量相同时,聚变反应放出的中子要比裂变反应多得多。一枚威力为1000吨梯恩梯当量的氘、氚聚变武器放出的中子,大约是同当量裂变武器的5~6倍。

(2)聚变反应放出的聚变能中的20%一开始为氦核 (4He)所占有,80%为高能中子所携带。氦核的能量,以及高能中子在穿出弹体过程中转移给弹体物质粒子的那部分能量,随即转化为冲击波与光辐射能,而很大一部分聚变能都被中子带走,成为核辐射杀伤因素。裂变武器则相反,其冲击波、光辐射的能量占总能量的85%,早期核辐射只占5%。而且氘、氚聚变反应放出的中子能量很高,在空气中有较强的穿透力。

(3)聚变反应没有带放射性的产物,而裂变反应的次级产物──裂变碎片,往往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然而,自持热核聚变反应还必须依靠裂变反应放能来创造条件,因此中子弹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来源于聚变。因此,实际上中子弹并不很“干净”。

由上述特点可见,对付集群装甲目标,中子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武器。它能有效地杀伤敌方战斗人员,对附近建筑物或设施的破坏作用却很小。但因其当量较小,杀伤半径有限,一般作为战术核武器使用。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开始研究减少放射性沉降的核武器,有关中子弹的概念当时已经提出。由于政治和技术上的原因,直到70年代才完成大量的研究、试验工作。1977年,J.卡特政府批准生产中子弹,但到1978年又决定推迟,而只生产其主要部件。1981年,R.W.里根政府主张全面加强军事力量,下令生产和储备“长矛”(Lance)导弹的中子弹头和203毫米榴弹炮的中子炮弹,同时还加紧研制155毫米榴弹炮的中子炮弹。1980年,法国总统V.吉斯卡尔·德斯坦宣布进行了中子弹试验。据联合国1980年的资料,苏联也曾试验过中子弹。

本文标签: 中子弹  zhongzidan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