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angda bulei bili
[外文]:propor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major departments
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Ⅱ部类)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两大部类的比例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加以考察的,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两大部类的划分两大部类是以社会产品的经济用途为标志来划分的。一种产品由于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自然属性,有的只能用作生产资料,有的只能用作消费资料。也有不少产品既可以用作生产资料,也可以用作消费资料,如小麦既可以作为种子也可以食用,煤炭既可以用作燃料动力也可以直接用来取暖。这样划分的结果,同一种产品可能只属于一个部类,也可能分别属于两个部类。在计算和分析两大部类比例时,有的因数量较小可以舍象或扣除掉,有的可以根据该产品最终使用情况的历史资料来计算它用于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比例。
比例的种类和内容两大部类的比例可以按照部门来考察,也可以按照产品来考察。按部门考察的是该部门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比例,如工业中生产资料工业和消费资料工业的比例;按产品考察的是该种产品或该类产品两大部类的比例,如生产用电子产品和生活用电子产品的比例等。
整个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两大部类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或交换关系。它是第Ⅰ部类生产的为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同第Ⅱ部类生产的供第Ⅰ部类使用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第Ⅰ部类的供给同第Ⅱ部类的需求以及第Ⅱ部类的供给同第Ⅰ部类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一比例涉及到社会产品的不同组成部分,因而形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不同的实现条件,即形成两大部类产品的交换比例的不同内容。
(2)两大部类产品生产比例。这一比例既可以用Ⅰ(第Ⅰ部类产品产量):Ⅱ(第Ⅱ部类产品产量)或者Ⅱ:Ⅰ来表示,也可以用Ⅰ(或Ⅱ)/(Ⅰ+Ⅱ)来表示。前者表示的是一个部类是另一个部类的倍数,后者表示的是各部类产品在整个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这一比例变化的时间序列,反映了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3)两大部类产品增长速度的比例。它表现为下标1和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这是两大部类的动态比例。它以两大部类的现有比例为基础,是决定两大部类未来比例的条件。从各个年份来看,这一比例的变化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可以大于1、等于1、小于1,即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既可以快于,也可以慢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还可能二者增长速度相等。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几百年的历史发展总和来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如果按技术进步的类型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个阶段,则可以看到,在手工劳动机械化阶段,二者增长速度的比例一般大于1,即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较快;在手工劳动机械化实现以后,二者的比例接近于1,即两大部类的增长速度趋于接近。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两大部类比例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最基本最综合的比例之一。保持两大部类的合理比例,是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从而是保证国民经济平衡稳定发展的条件。
两大部类比例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其他比例,特别是积累与消费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大部类比例制约着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以及积累基金的实物构成。积累基金主要由生产资料构成,消费基金全部由消费资料构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第Ⅰ部类产品比重越高,积累率就不可能很低,反之就不可能很高,否则就会造成比例失调,影响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反过来,积累的规模,从而出现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以及积累基金的使用方向和分配构成,又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积累的规模越大,所需物资的生产部门,主要是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规模就要扩大,积累基金投向哪个部类,哪个部类的生产规模就要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