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

历史地理2023-02-03 14:53:01百科

安岳石刻

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窟。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境内,分布于全县4个区32个乡,保存较完好的有45处,主要有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计有摩崖造像105处,造像约10万身。根据现存题记,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 400年期间。石刻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

卧佛院

位于县城北25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共有大小龛窟139个,造像1600余身。卧佛为释迦牟尼涅槃像,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左侧卧于距地约10米高的崖壁上。头东脚西,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详。身后上方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背向观众坐一弟子,以右手中指与食指轻按于佛的左手腕上切脉。从其背影上传达出一种关注、期望的神情。佛足部前方立一裸露上身,肌肉暴突的力士,举右拳,左手五指张开作护卫之状。其有力的动作与切脉弟子之沉静内敛的形态形成鲜明对比,在构图上也打破了因佛身僵直而形成的拘板布局。这种处理手法是富有特色的。佛头右上方刻有“贞元”2字,据此可知这一造像刻成于唐代贞元(785~805)年间。与涅槃像遥相对应的藏经洞,有唐开元(713~741)年间刻的《大般涅槃经》等20余种,共40余万字,为研究佛教典籍和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物。

圆觉洞

在县城东1公里的云居山上,有唐、宋时期摩崖造像103龛(窟),大小造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圣雕造最精。三像分别刻于三大龛中。中为阿弥陀佛,高5米;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三大像均面庞丰满,神态安详,体态匀称,刀法流畅,代表了宋代石刻造像的水平。从观音像旁碑记得知,这些造像完成于宋元符二年(1099)至大观元年(1107)期间。

毗卢洞

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石羊镇塔子山上,有摩崖造像446身,据明万历(1573~1620)年间碑文记述,此处造像始刻于五代后晋天福(936~944)年间,后世陆续修造,为五代、北宋时期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造像中有《柳本尊十炼修行图》,人物众多,造型生动。毗卢洞观音堂内观音像,高约3米,戴宝冠,袒胸腹,饰璎珞,右手抚屈起的右膝端坐,身略左倾、双目下俯,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俗称风流观音。

此外,华严洞的华严三圣、十菩萨坐像和经变故事浮雕,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玄妙观的唐代道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岳石刻的重要作品。

本文标签: 安岳石刻  Anyueshike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