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guo
[外文]:Victor Hugo (1802~1885)
法国作家。 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藏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雨果幼年曾随从父亲行军到过意大利、西班牙等以风光明媚著称的滨海地带。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居住在一所古老的修道院里。雨果的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在政治上和他的丈夫正好是对立的。青年时代的雨果同情保皇党,反映出母亲的保守立场对他的影响。雨果从小爱好文学,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19年,雨果和他的长兄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出了32期,其中大部分文稿都出自雨果的手笔。1822年发表《颂诗集》,歌颂王朝和天主教,获得国王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1823年,他的第一本小说《冰岛魔王》问世。据雨果自称,这部小说的情节全属虚构,只有一对青年的爱情是真实的写照,因为雨果和傅谢小姐的婚姻,曾一度由于他母亲的反对而几乎破裂。1824年发表《新颂歌集》,1826年发表《颂诗与长歌》。这两部诗集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突破。1826年发表的小说《布格·雅尔加》,描写18世纪末法国殖民地圣多曼格岛发生的以布格·雅尔加为首的黑人暴动的事件。书中把黑人暴动描写成为残忍嗜杀,而对白人军官则加以美化,说明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仍不免有所歪曲。
最初,雨果对新兴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并不感兴趣,甚至不承认当时文坛上存在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歧。后来他在《新颂歌集》的序言中承认分歧的存在,但却又以调解人的姿态呼吁双方携手合作,直到1826年他才明确地支持浪漫主义;与此同时,他在政治上也开始从保皇主义立场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
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克伦威尔系17世纪英国革命家)和《克伦威尔》序言。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未能演出,但《序言》却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雨果本人亦因此而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从戏剧角度猛烈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为艺术题材,并提出对比的原则,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要素的对比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任务就在于再现这个对比。古典主义者却违反了自然法则,只描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序言》还提出艺术选择的问题,认为艺术是自然的集中而强烈的表现,但不是它所要表现的事物本身;艺术的真实应该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真实。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必须进行选择;不是选择“美”的东西,而是选择具有特点的东西。《序言》提出了描写地方色彩、韵文体优于散文体以及吸取普通语言等问题。《序言》还提出了基督教促使人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看法,而艺术上的对比原则,便是根据基督教宣扬的善与恶是构成人的本性的两种要素这一基本观点提出的。《序言》强烈地反映了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29年发表《东方吟》,表达了雨果对20年代希腊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同情。诗集除歌颂希腊独立战争的主题以外,还描写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风土人情,但也有一些诗和所谓东方主题无关。诗集在语言、格律和描写技巧方面所获得的成就,表明雨果这时已是一个具有独立风格的浪漫派诗人。同年还出版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呼吁废除死刑,是雨果的抽象人道主义思想最早的表现。 1830年2月25日演出在法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划时代的作品《爱尔那尼》。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反封建暴君的故事。国王堂·卡尔洛先是一个封建暴君,后来又成为开明皇帝;强盗爱尔那尼原来和国王势不两立,后来又和他妥协,感恩戴德,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通过骑士精神和封建荣誉观念来解决的。尽管这种解决的办法并不彻底,但剧本还是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年轻一代对复辟王朝的不满情绪和进行社会变革的迫切愿望,因而剧本演出受到市民观众的热列欢迎。同时在戏剧表现形式方面,雨果一反古典戏剧的惯例,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如乔装、密室、毒药、宝剑等,以加强舞台效果,这也是剧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爱尔那尼》都体现了《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艺术必须获得解放的中心思想。
雨果热情地迎接七月革命。他在《致年轻的法兰西》一诗中赞扬革命的胜利,又在《赞美诗》中歌颂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战士。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映了20年代在法国盛行一时的历史小说对雨果的影响。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写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在街头卖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佛罗洛对她产生邪念,指使教堂撞钟人畸形儿卡西莫多夜间在街上拦路劫持,但爱斯梅拉尔达被弓箭队队长费比斯救出,她从此就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副主教趁这对男女幽会之际刺伤费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尔达,将她判处死刑。但是卡西莫多对她也怀着爱慕之情,遂将她从教堂前的刑场上抢走,藏在教堂顶楼上。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和流浪人为了营救爱斯梅拉尔达,围攻圣母院。国王派费比斯率领骑兵前去镇压。混战中,佛罗洛抢走了爱斯梅拉尔达,向她再一次进行威逼,但遭到拒绝。爱斯梅拉尔达终于落到官兵手里。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将副主教从楼顶上推下摔死。当日卡西莫多即告失踪。两年后,人们在墓地发现他的尸骨和爱斯梅拉尔达的尸骨拥抱在一起。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已经是一堆灰烬。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佛罗洛和卡西莫多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一个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另一个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在揭露中古教会的黑暗与罪恶的同时,宣扬了仁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但是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之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也是显而易见的。雨果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在长篇小说的序言中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本书是在宿命论的思想基础上写出的”。
1831年,雨果发表《秋叶集》。在这部描写家庭生活和个人心情的诗集里,仍然可以读到《为了穷人》和《朋友,最后一言!》这样的诗篇,前者表达诗人对贫苦受难者的同情和怜悯,后者强调诗歌的战斗任务,要用刚毅雄健的音调代替柔和平静的歌唱。1831年演出的《玛丽蓉·德洛麦》,原名《黎塞留执政时期的一场决斗》,于1829年写成,但当时被禁止上演。女主人公玛丽蓉·德洛麦是17世纪法国的名妓,化名玛丽,与平民出身的狄杰倾心相爱,但她以前曾和青年贵族德·莎威利有过交往。狄杰和德·莎威利进行决斗,两人均被当时严禁决斗的黎塞留首相判处死刑。玛丽蓉不惜一切营救狄杰,使狄杰终于明白一度被他鄙视的玛丽蓉忠实的爱情而谅解了她。1823年上演剧作《逍遥王》,演出头一场即被禁止,因为剧本通过宫廷丑角蒂布莱揭露了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及其左右亲信荒淫无耻的行径。在这以后,还演出了他的剧作《吕克莱斯·波尔吉》(1833)、《玛丽·都铎尔》(1833)和《昂杰罗》(1835)等同样以反封建专制为主题的历史奇情剧。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1834),是雨果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的前奏,在这里作者提出工人犯罪的问题,幻想通过道德教育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在诗歌方面,1835至1840年,雨果发表了诗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和《光与影》。其中有时事政治诗,有家庭生活诗,有爱情诗、哲理诗和杂感诗,但描写贫苦人家的悲惨生活(《漫步偶见》),歌咏人类记忆的伟大意义(《阿南比阿的忧郁》)和肯定诗人的崇高使命(《诗人的任务》)等主题占主要地位。此外如《夜听海涛》和《海洋上的黑夜》等描写海洋的篇章,也是在这时期首次出现的。
1838年,上演剧作《吕伊·布拉斯》。剧本以17世纪西班牙宫廷生活为背景。大臣堂·萨留斯特和皇后之间发生矛盾,大臣指使他的仆人吕伊·布拉斯冒充贵族进宫骗取皇后的爱情,以图报复。不料吕伊·布拉斯和皇后一见钟情。吕伊·布拉斯当上首相,在皇后的支持下,决心革新政治,拯救危亡。最后吕伊·布拉斯明白自己是主人玩弄阴谋的工具,愤极恨极,杀死堂·萨留斯特,自己亦服毒死在皇后的怀抱里,得到皇后对他的谅解。“吕伊·布拉斯就是人民”,人民能登上政治舞台,反映雨果在政治思想上前进了一步。吕伊·布拉斯在国事会议上谴责王公贵族,义正词严,是40年代法国金融资产阶级统治时期雨果在作品中借古讽今最生动的例子。但雨果这时还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摇摆不定的,这就导致他在稍后一个时期对七月王朝实行妥协,发表拥护君主立宪政体的演说和接受贵族院议员的职位。
1842年发表的游记《莱茵河》和1843年演出的剧本《卫戍官》,是雨果在1838至1842年间三次赴莱茵河流域旅行创作的成果。《卫戍官》取材于中世纪德国弗里德里希·巴巴罗萨皇帝的传说,情节离奇,人物怪诞,特别是史诗气氛过于浓厚,因而首次演出失败。此后,雨果主要的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作为一个作家,他沉默了将近10年,直到1848年六月革命后,特别是在1851年拿破仑第三政变后,他的创作生涯才又开始一个新的阶段。
1848年六月革命后,雨果日益坚决地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走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的政治立场。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参加共和党人组织的反对政变的起义,并因此遭到迫害,开始了历时19年的流亡生活。他最初在比利时首都避难,不久,由于比利时政府的干涉,迁往英吉利海峡英属泽西岛;后又由于英国政府的干涉,转往格恩济岛,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垮台,他才回到法国。他曾拒绝接受拿破仑第三的大赦。
1852年雨果发表抨击拿破仑第三政变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 并写成另一本政治小册子 《罪恶史》(1877)。1853年发表讽刺诗集《惩罚集》。诗集以拿破仑第三政变为中心题材,对拿破仑第三扼杀共和、背信弃义,作了辛辣的讽刺和诙谐的詈骂,表达了对政变中广大受难者的同情和蒙受耻辱的法兰西民族的悲愤以及正义终将抬头、光明一定到来的乐观信念。《惩罚集》在比利时首都出版,法国国内禁止销售,但不久秘密流传到巴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856年发表诗集《静观集》,大部分诗篇写于流亡时期,概括了作者从1830至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诗集的题材是多样化的;有描写民生疾苦的社会诗(《忧郁之神》),有歌咏柔情脉脉的恋情诗(《来一支看不见的芦管》),有探索宇宙人生之类的哲理诗(《阴影巨嘴的启示》),有记述童年往事的家庭诗(《弗伊扬丁故宅纪事》),也有士女云集、春意盎然的华宴诗(《戴勒兹家里的宴会》)和为浪漫主义辩护的论战诗(《对一份控诉状的答辩》)等等。诗集中悼念他的大女儿莱奥波尔迪娜的篇章,如《赠维勒基野》,痛定思痛,感人至深,被视为法国抒情诗中的佳作。
从1859年起,雨果开始发表史诗《历代传说》,共分三卷。作者的意图,是要从神话、传说、历史中再现人类的发展过程,阐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哲学观点。诗集以巨大历史画幅,展现了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性和造型美,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篇的结构和故事情节的组织都极为严密。雨果还写有《上帝》与《撒旦的末日》两卷未完成的史诗作品,与《历代传说》相配合。前者是导言,后者是结论,《历代传说》则仅仅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巨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雨果诗歌创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是法国诗歌史上光辉的一页。
1862年发表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这部小说开始写于1845年,中间经过1848年革命和1851年路易·拿破仑政变的两次耽搁,最后于1862年在布鲁塞尔出版,由原来的4部,补充修改成为现有的 5部。主人公让·华尔强是拿破仑时代的一个穷苦工人,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判罪;几次越狱,被判加刑,坐了19年的监牢。作品写华尔强出狱后的经历,他改名换姓,以发明制造宝石的方法而致富,并被推选为市长,救助被遗弃的不幸女子芳汀及其女儿柯赛蒂;后因不愿加害于被误认为久已失踪的华尔强的一个惯贼,他毅然自首,再度入狱。小说还写了他再度越狱后参加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街垒战斗以及放走一直追捕他的警官沙威尔,情节曲折。作者通过华尔强、芳汀、柯赛蒂等人物形象,广泛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阶层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这些不幸的人们的深厚同情,同时也集中表达了仁慈博爱可以杜绝罪恶、改革社会、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力图通过华尔强这个中心人物,说明作为仁慈化身的米列尔主教精神的伟大,以及企图用刑罪来消除社会罪恶的资产阶级法律之无用。雨果深信,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性愈益败坏,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药。
雨果在小说里描述了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街垒战斗,歌颂了在战斗中视死如归、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表明人道主义者雨果有同情革命战斗的一面。雨果在小说里还着重地描写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
1865年出版的《街头与林际之歌》,是1859年夏季雨果在完成《历代传说》第 1卷后去萨克岛旅行期间写的诗集,收入的是一些恋歌、风景诗和即兴之作,没有《历代传说》一类的大题材。但在这部诗集里,仍然可以读到《战争,六千年以来》这首反对侵略、渴望和平的诗。诗集大部分使用的是四行分段的八音节诗体,诗的篇幅都比较短,反映了《珐琅与玉雕》的作者戈蒂耶对雨果的影响。
1866年雨果发表《海上劳工》,描写一个意志坚强的渔人吉利亚特战胜了海洋的狂风恶浪和章鱼暗礁,可是闯不过爱情这一关。他发现他的未婚妻戴吕舍特爱上青年牧师艾伯莱兹,在成全他们的美满姻缘之后,自己怀着绝望的心情让海潮淹没而死。1869年发表的《笑面人》,是雨果在流亡期间写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以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社会为背景。主人公关伯伦是一个贵族的后裔,从小落入儿童贩子之手,被毁容摧残。后被心地善良的江湖客乌尔苏斯收为义子,靠卖艺为生,并与乌尔苏斯收留的一个瞎眼姑娘蒂相爱。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关伯伦得以恢复贵族爵位,但他却拒绝接受这一肮脏的恩赐,宁愿回到他的患难伙伴那里去。这时蒂已身患重病,在她离开人世以后,关伯伦投海而死。在雨果的笔下,关伯伦和《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属于同一类型。他们外形丑陋而内心纯洁,但雨果却赋予关伯伦更深刻的反抗意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回到巴黎,立即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他发表演说,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捐款铸造抗敌的大炮,并呼吁德国人民起来共同反对普鲁士黩武主义者。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在布鲁塞尔,开始他对起义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兄弟阋墙之争;但在起义遭到凡尔赛刽子手的残酷镇压时,他又挺身而出,为公社辩护,呼吁全部赦免公社社员,并让公社的流亡者在他的住宅里避难。1872年出版的《凶年集》,表达了雨果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
1874年雨果发表小说《九三年》,描写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代地区反革命叛乱的事迹。共和国军队司令官郭文私自放了叛乱头子朗特纳克侯爵,后者是在逃窜时为了从火中救出三个小孩而被捕的。郭文这一行为,违反了革命的利益,军事法庭将他判处死刑。但是判决和执行死刑的政务委员薛木尔登,由于思想发生矛盾,也就在郭文被处决的同一瞬间开枪自杀。作者在这里宣扬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的人道主义”的思想。
雨果的其他作品,诗歌有《做祖父的艺术》、《教皇》、《至高的怜悯》、《信神的宗教与不信神的宗教》、《驴颂》、《精神的四种风向》、《百弦齐奏》、《伤心惨目之年》和《诗歌拾余》;戏剧有《多尔格玛达》和《自由剧作》;散文有《文学与哲学杂论》、《论莎士比亚》、《行动与言论》、《见闻偶记》以及游记、书札和日记等。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为他志哀。
- 参考书目
- A.Bellessort, V. Hugo, Essai sur son Oeuvre, Paris.
- F.Gregh,V. Hugo,savie,son Oeuvre,Paris, 1954.
- J.Héugel,Essai sur la Philosophie de V. Hugo,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