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aojuan
明清时期白莲教各派所用经卷的专称。最早在民间下层社会中流传的宝卷,多为手抄秘本,被官方称为妖书、邪经。后因无为教、黄天教、大乘教、弘阳教等教派攀附上层社会得到支持,而拥有充分的资金和印刷机构,遂得印行。但其内容大多是敷演白莲教教义或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以及对统治者的称颂。
明正德(1506~1521)初年,刊印宝卷蔚然成风,万历(1573~1619)时臻于极盛,以后渐见衰落。清代初期尚有编印者,中期以后只偶有复印本可见,存世最早的宝卷为正德四年的无为教经卷《罗祖五部经》中的《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及《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印制精美,大字摺装,经皮卷套都以锦缎裱褙,无异于佛、道经卷。目前国内所藏和流于国外的这类宝卷连同佚书目录共有百数十种。
宝卷以韵文为主,白文为辅;韵文又分五言、七言、十言以及诸如《驻马听》、《沽美酒》、《上小楼》等各种民间传习的曲牌,其中以十言韵文最多。有的宝卷首尾还有偈赞之类,大部也属韵文。每部字数一般在一二万字左右,多数分为上下卷,二十四品(或称品选、际、分、参)。
至于被官方称为妖书、邪经的,由于条件限制,罕有印本。这类宝卷见于文献、档案资料记载的虽然不少,但因一直在民间秘密传抄,且常遭官府查禁,故传世甚少。已发现者只有《家谱宝卷》、《定劫宝卷》等数种。
约从道光(1821~1850)之后,宝卷分化成两种新的体裁,一种是某些教派所编的经卷,加进了扶乩通神降坛垂训的内容,名为“坛训”。坛训的形式比宝卷简单,多是十言韵文。偶有五言、七言。字数多者一二千,少者几百。自清末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各种民间宗教中广为流传。坛训的编写制作极为简易,不论印本、抄本,数量都很大。另一种是开始在宝卷中加进佛、道教或劝善惩恶的故事,如《目连救母宝卷》、《悉达太子宝卷》、《刘香女宝卷》、《韩湘宝卷》、《何仙姑宝卷》等。渐后则又加进一般民间故事或戏曲故事,如《孟姜女宝卷》、《白蛇传宝卷》、《龙图宝卷》、《梁山泊宝卷》、《珍珠塔宝卷》等,宗教色彩也随之减少,有些纯属民间通俗文学作品。
宝卷本来由民间宗教的专职人员或一般信徒来宣唱,间或也有由僧人、尼姑、道士宣唱的。自从增加各种故事之后,则流入坊肆、楼馆和居民中,形成一种名为“宣卷”的曲艺,宣卷艺人也就不再限于教中人。他们编写的宝卷都是宣卷艺人个人所用脚本,文字较粗俗,多系抄本。但也有些经过文人加工后的印本。清光绪、宣统至民国时代,宣卷以及作为宣卷脚本的宝卷,在江、浙诸省颇为盛行;北京、河北、山西某些地区虽也有演唱者,但多自南方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