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1895~1967)

历史地理2023-02-03 13:40:34百科

张恨水(1895~1967)

现代小说家。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1895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西。青少年时期主要在江西读私塾。自幼喜读《三国志演义》、《红楼梦》等古典章回小说,后来又读了许多林(纾)译小说和《桃花扇》、《长生殿》等传统戏曲作品,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19岁时,因不满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江南一带流浪。并开始发表一些文言和白话的章回小说。1919年,他从芜湖到北京从事新闻工作。先在《益世报》做校对,后在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做编辑。后又被邀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在新闻界几年,知道了不少社会情况,这促使他创作长篇《春明外史》(1924)。这部小说在报上连载57个月。作品以主人公杨杏园的恋爱史为贯串情节,承袭近代谴责小说的格局,对军阀显贵的腐朽生活,遗老遗少的捧角狎妓,尔虞我诈的社会骗局进行了某些揭露,但主要是偏重于私生活的糜烂方面,作家既抱鄙夷态度,却又夹杂着猎奇与赏玩成分。

张恨水在书房中读书

稍后于《春明外史》的代表作《金粉世家》(1926),描写北伐前北京金姓内阁总理的繁华绮丽的大家族的兴衰史。它着重暴露豪门荒淫的寄生生活,但很少涉及军阀政客的政治活动。对他们偏袒有余,揭露不足;对下一辈人,则从“纨袴子弟”的角度,谴责他们是一伙寄生虫和败家子。作者一再强调,才貌双全的布衣之女冷清秋失身于金燕西的教训是“齐大非偶”。以此作为作品的中心思想,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全书故事轻松热闹,而又情调感伤,具有很大的消闲意味,很能引起小市民层读者的兴趣。

另一代表作《啼笑因缘》在1929年的上海《新闻报》上连载。内容是以主人公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中间穿插军阀刘国柱仗势霸占民女的情节,以及关寿峰父女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作者以樊家树为理想人物,一再强调这位平民化大少爷助贫济困的品质。由于把慈善的富有者的恩赐和单枪匹马的豪侠的反抗,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就使一时找不到出路的小市民得到暂时的兴奋与陶醉。反霸道与反强权的精神又能激起市民阶层的共鸣,殷实富户的少爷樊家树也使有产者颜面增光,加之作品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和惊险紧张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将传统章回小说和西洋小说新技法杂糅一体,容易赢得各种口味的读者的爱好,所以作品的读者面极广,发表后曾风行一时,还被改编为戏剧、评弹和摄制成影片。

《啼笑因缘》初版本封面

“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努力从事“国难小说”的创作。这类短篇小说,大都收在《弯弓集》(寓有弯弓射日之意)中,虽仍不脱言情特色,但作者主观用意乃在“唤醒国人”,尽一点“鼓励民气”的责任。1935年秋,由于华北形势日紧,张恨水举家南迁,初至上海,为《立报》编副刊《花果山》;后迁南京,办《南京人报》,并自编副刊《南华经》。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安徽至武汉,再到重庆,加入《新民报》。继续写作一些抗战题材的小说。1939年所写的中篇《巷战之夜》(又名《冲锋》、《天津卫》),是值得重视的一篇作品。叙述教员张竞存成为一支自发的游击队队长的经历。作品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日寇侵占天津时的狂轰滥炸和血腥杀戮,用满腔热情刻画下级官兵与天津人民间同心协力浴血巷战。惟技巧上显得平滞。在抗战时期,张恨水所写的另一类题材是社会讽刺小说。《八十一梦》(1939)以梦幻的形式,有时参照《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及谴责小说的笔法,站在清贫小市民的立场讽刺国民党贪官污吏以及大后方官绅的纸醉金迷的颓败生活。小说揭露和讽喻十分辛辣,是大后方销路最好的一部作品。随后的《五子登科》也是一部抨击国民党达官要员胡作非为的讽刺小说。在这期间张恨水还写了许多诗文。抗战期间,张恨水曾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恨水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兼编副刊《北海》。1948年辞去《新民报》职务,1949年突患中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恨水继续文学创作,作品大多发表在香港等地的报刊上。他一生创作的小说据可统计者有近百部,据他自述则写有3000万言。

本文标签: 张恨水  ZhangHenshui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