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rengong zhineng
[外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它可用来指导智能机器的设计,也可阐明人类的智能。
1950年,著名英国数学家A.M.图林(1912~1954)在其《计算机器与智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机器能够思维”的论点,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智能模拟的具体途径。5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与控制论、信息论、数理逻辑、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的相互渗透,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学科开始形成。1956年,在美国达多马斯大学召开了有关人工智能的夏季讨论会,把人工智能正式确定为一门学科。同年,美国心理学家A.纽艾尔、H.A.西蒙和J.C.肖编制了一个叫作“逻辑理论家”的程序系统,它能证明B.A.W.罗素与A.N.怀特海《数学原理》中的数理逻辑定理,从而体现出机器智能。目前,已能用机器重新发现物理学和化学定律。中国数学家吴文俊还用电子计算机发现了几何学的“新”定理。
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认知科学、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定理证明、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博弈、决策、机器人控制等等,其关键问题是知识表达,即用一种计算机可解释的人工语言精确表示非数学的知识,以便能用机器演算和推理,得出有用的结果。在人工智能的领域中,计算机的智能模拟已经成为主流。它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算法,另一是启发式。利用算法可以求得所需要的解,甚至是最优解,但不保证计算所花费的时间;利用启发式可以使问题简化,便于求解,但不保证求得最优解。此外,基于电子仿生学观点,从神经系统的结构出发,构造人工神经网络,虽然已经建立了若干脑模型,但目前仍局限于人脑局部功能的模拟。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器智能的水平,仍有待深入研究。
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思维这种精神活动能用机器的物质过程再现出来。辩证唯物主义不但承认物质的东西产生精神的东西,而且承认能用物质的东西再现精神的东西,这种再现有助于揭示思维过程本身认识精神活动的机制,扩大人的认识能力。列宁提出,对于那种看来完全没有感觉的物质如何跟那种由同样原子构成但具有明显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应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工智能正好提供了这种研究。因为,人工智能是建立在信息处理的基础上,而信息标志着从无机物演化到理性生物的有序程度的提高,使我们能研究没有感觉的机器同有感觉的动物以及具有最高思维能力的人之间的联系,说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在人工智能的哲学讨论中,还涉及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否成为认识主体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够进行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已经成为认识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但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智力的放大,亦即人脑的延伸,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智能机器始终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不可能成为认识主体。将来的机器能不能思维?人工智能究竟有没有界限?这是科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需要探讨的问题。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步深化,人工智能必将日益发展。试图用机器完全取代人脑,或者否定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可能性都是错误的。
智能机器是机器系统发展的崭新阶段,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如果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具机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那末,以计算机为先导的智能机器的发展,则会使人类摆脱繁杂的脑力劳动,开创一次新的产业革命。这样,人类将进入信息化社会,知识和智力将成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电力技术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那末,智力技术则终将成为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参考文章
-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知识题库
-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工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知识题库
- 以人工智能和3S技术为依托的农业是知识题库
- 人工智能的出现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知识题库
-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中主要有哪些应用?智能技术
- 杂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影响党建知识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文和战略目标图解党建知识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涉及的关键技术党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