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1876~1951)

历史地理2023-02-03 13:26:52百科

张伯苓(1876~1951)

图

中国现代教育家。名寿春,天津人。1895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深感中国积弱不振,又受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影响,主张教育救国。1904年与前贵州学政严修在天津创办私立中学堂,后改称南开学校。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并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

抗日战争开始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分任校务常委,共同负责联大工作。1938年7月,他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副议长。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7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解放前夕,他拒绝蒋介石多次“催请”,不去台湾。盛赞新中国及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1950年5月,从重庆回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张伯苓是位爱国教育家。他认为国家的不振和民族灾难之深重,在于愚、弱、贫、散、私“五病”,为痛矫时弊,育才强国,曾为南开制定“允公允能”校训,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他仿学日本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并实行教育改革计划:

(1)重视体育训练;

(2)注重学习科学知识,强调联系实际;

(3)鼓励学生成立社团,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4)提倡团体精神,树立优良校风;

(5)注意道德教育,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张伯苓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提倡研究学术和生动活泼的学习,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南开大学曾专门通过《特材生办法案》,对优秀生“特别优长之门类,宜设法使之尽量发展”,并用各种方式奖掖优秀学生。

南开向以体育著称。张伯苓指出,提倡体育不仅在于培养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不仅在技术之专长,而在体德之兼进;不仅在学校,尤重在全社会体育蔚然成风。他积极倡导和组织全国体育活动,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率领中国体育代表队参加国际比赛。

他十分注意学校的用人和效率。聘请教职员均注意严谨选择,无论中学或大学,都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学骨干。他们教学严格认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张伯苓领导下,南开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并制定“校务公开、责任分担、师生合作”的方针,多方听取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张伯苓勇于进取和创新,对南开教育几次实行改革。他从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照搬外国教育不联系本国实际的严重弊端,明确提出“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本其国情而定。”1928年他主持制订《南开大学发展方案》,规定“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并先后成立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大量社会经济调查工作,编辑物价指数、工人生活费指数等,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

本文标签: 张伯苓  ZhangBoling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