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iji
[外文]:notes
刊印在出版物前面的、介于题词和序言(前记)之间的一种文体。题记源出于题词。古人写书,于脱稿后往往先请社会名流、亲戚故旧阅读鉴赏,表面上是请求审定,更多的成分是邀誉。对方恳切的就认真阅读,为之写序作跋,对作品作评价;一般应酬则用几句韵文,或诗或词加以赞誉,称为题词,刊刻时都印在书上。例如清末顾震涛杂辑苏州的地理、人物等资料编成《吴门表隐》,为此书写序的有26人,题词的竟达近600人,篇幅占了全书的1/4。这现象反映了题词邀誉失实,泛滥成灾。
近代,以鲁迅的《坟》、《野草》、《热风》等书前“题记”(《野草》作“题辞”)和《<痴华鬘>题记》、《〈何典〉题记》等为代表。就鲁迅使用这个词可以看出:前者是作者编定自己的杂文集时,简要说明写作经过和书名涵义;后者则为应朋友请托而作,专用在校点古籍的书前,着重介绍原书。题记的结构,比序简练,比题词切实,可用于他人著作,也可用于本人的著作。用于本人著作的,近于小序。用于他人著作的,如《〈何典〉题记》结尾说:“并非博士般角色,何敢开头?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这段文字虽然有用《何典》的文体调侃校点者博士刘复的性质,但“开头”(印在书前)、“面情”(情面难却)、“应酬”(交际应付)、“短文”(文章短小),都说明了题记的特色。
后人使用题记这个词,范围较鲁迅更宽泛,但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至于某些展览会的导言、前言等性质的文字,也用“题记”一词,则是词义的发展。
参考文章
-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款识原指中国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现指书画作品中的题记性文字,仅限作者自书,不包括他人所书的观款或题跋等。( )党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