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uoluociji
[外文]: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 (1879~1940)
俄共(布)党内反对派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第四国际的创建者,原姓布隆施泰因。1879年10月26日(俄历)生于南俄乌克兰赫尔松县扬诺夫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犹太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倾向民粹主义转为接受马克思主义,为В.И.列宁创办的《火星报》撰稿。在俄国1905年革命中,一度担任彼得堡苏维埃主席。革命失败后,在狱中撰写了《总结与展望》(1906)。1917年二月革命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担任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等职。1923年,他同主持中央工作的И.В.斯大林等领导人发生分歧,先后发表《四十六人声明》(1923)、《新方针》(1923)、《论列宁》(1924)、《反对派政纲》(1927)等,反对中央多数领导人决定的政治路线。1927年11月被开除党籍,1929年2月被驱逐出境。在国外著有《我的生平》(1929)、《不断革命》(1929)、《俄国革命史》(两卷,1931~1932)、《被背叛了的革命》(1936)等。1938年9月在巴黎创建第四国际(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起草了该党纲领《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1940年8年20日在墨西哥被暗杀。
托洛茨基的主要政治理论是不断革命论。它由互相联系的三个部分组成: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国际革命的不断性。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时期,农民只有跟着工人阶级走才能得到解放。但工农两个阶级的联合,以农民建立强大的独立政党为前提;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缺乏独立性,不可能组织独立政党。因此,无产阶级应该跳过农民运动,直接建立工人政权,使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阶段交织在一起。而当民主革命后建立的革命政权着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不但将同资产阶级,而且将同农民发生冲突,将被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势力所击破。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是无产阶级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如果无产阶级政权在孤立状态下,国内外各种矛盾必然随着它的成就而增加,使其成为矛盾的牺牲品。所以,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不断革命的,它发韧于民族国家之中,发展于国际舞台之上,而在世界范围内建成。
在不断革命论基础上,托洛茨基提出了世界革命论。他认为,没有世界革命的成功,任何国家的革命也不可能完成。实现世界革命之前,已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建立“工人国家”,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工人国家”是过渡社会,它不是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已经被社会主义革命破坏;它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个别国家建成;它存在前进到社会主义或倒退到资本主义两种可能性。无产阶级革命后,也会出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那种反动的“热月时代”,使无产阶级专政变成“官僚专政”。这种国家必须再次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官僚集团”专政,实现彻底民主化,完成第一次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他认为,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形成不久,就成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障碍,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保卫它,而是把民族国家结构彻底夷平,在“世界革命”实现时,建立社会主义的洲陆联邦。
托洛茨基主义在第三国际及所属共产党中有一定影响。1938年建立的第四国际以托洛茨基主义为理论基础,半个世纪以来,在一些国家仍有活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过少数托洛茨基主义者,曾建立名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的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