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ongju
戏曲剧种。又名宁波滩簧。流行于浙江宁波及舟山地区的广大农村和城镇。它经历了对子戏形式的“串客班”和滑稽加说唱形式的“滩簧班”两个阶段。在“串客班”时期,所唱的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由36支小曲作基础,并吸收当地曲艺“新闻调”。三五人为一组(包括伴奏人员),在农村广场、茶馆、厅堂演出。剧目以家庭戏为主,其中《金生弟》一剧颇受群众欢迎。1910年左右,受余姚鹦歌班的影响,音乐上作过一次较大的改革。变换后的曲调以叙述体的上、中、下韵为中心,有较舒展的起调、上下句式的大段平板、句幅较长的落调,形成了“起、平、落”的曲体结构,并在平板部分,再分以紧板及叠板,发展成“起、平、紧、叠、落”等种种板式变化,伴奏具有江南丝竹风格,地方特色很浓。1915年进入上海后,受到其他滩簧戏的影响,在音乐上又有所丰富。剧目有《打窗楼》、《拔兰花》、《双落发》、《呆大烧香》、《卖草囤》、《磨豆腐》等,并一度改名为“四明文戏”。1940年前后,又借鉴话剧、文明戏、滑稽戏等剧种,演出了《啼笑因缘》等一类剧目,曲调语言更为风趣抒情,富有生活气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出了《两兄弟》、《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不少现代剧目。同时还编演了《半把剪刀》等清装戏,在音乐表演上,也有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