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ujia Ling yizhi
[外文]:Qujialing Site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屈家岭村。面积约40万平方米。1954年冬调查发现,1955~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遗物以蛋壳彩陶和彩陶纺轮等为特征。这类文化遗存,在江汉地区分布范围较广,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遗址文化堆积厚约3米以上,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晚期年代为公元前2695年左右。屈家岭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树立了标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屋为红烧土地面建筑,保存较好的一处晚期房屋基址,北面为长方形烧土台子,东西长 8.9米,南北宽6.62米,高0.55米,两侧各有对称柱穴 4个。南面有低于台子的红烧土面,南北宽7.38米、东西残长 5米,厚约 0.1米,上有大小不一的柱穴16个。房址内未见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器,应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早期灰坑均为圆筒状,直径 为1.9~2米,深 1.5~1.8米,平底。已发现 3座墓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两种。早期墓内随葬器物 5件,小陶鼎4,圈足器1;晚期的两座墓无随葬器物。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早期石器有斧、锛、铲、刀、凿等,代表性器物为磨制较粗糙的大型柱状石斧和大型的黑灰陶纺轮。晚期的石器,代表性器物有中小型上窄下宽的长方形石斧、斜弧形石镰、长方形扁薄有孔石铲、树叶形石镞、石矛和多种小型工具。彩陶纺轮,质地软,在橙黄色陶胎上施红褐或黑色彩绘,或用弧线构成旋涡纹,或用弧线、直线横竖对称排列,或用对角间以卵点等,彩纹图案多样。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
生活用器均为陶器。早期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主要器形有圈足甑、薄胎黑陶小鼎、蛋壳黑陶杯、有领罐、朱绘纹黑陶罐、曲腹杯、圈足碗、弧腹钵、壶形器、三足碟、圈纽器盖等。彩陶多厚胎,出现个别仰韶文化风格的彩陶片。还发现陶环、陶球和陶鸡、陶羊等红陶小动物模型及玉饰等。晚期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器形有锅、甑、鼎、碗、钵、豆、杯、碟、罐、壶形器、盂型器、器盖等,出现了蛋壳彩陶器皿及大型缸形器、筒形器等。薄如蛋壳的彩陶器皿,表现了屈家岭文化的?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259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铺展ひ仗厣图际跛剑饕型搿⒈街郑ケ诮鑫?.1~0.2厘米,橙黄色胎施黑衣或橙红衣,上绘红黑二种彩色。陶杯彩绘于器内口沿上,陶碗彩绘于器表外,少数内外器表都施彩。双弧腹的卷边高扁足鼎、圈足碗、高圈足豆是这一文化陶器的典型特征。其他代表性器物还有长颈扁腹高圈足壶形器、高圈足杯、陶罐、大型陶锅、陶缸以及彩陶环、彩陶球、红陶小动物等。器盖的应用比较普遍,已出现有榫器盖。
屈家岭遗址的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在红烧土建筑遗迹中保存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稻谷壳和稻茎,经鉴别,属大粒粳型稻。
1984和1986年,荆州地区博物馆先后两次对遗址划出了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群众性保护组织。
- 参考书目
- 张云鹏:《京山屈家岭》,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
参考文章
- 屈家岭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