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玺印

历史地理2023-02-03 11:30:17百科

中国古代玺印

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在战国时写作“鉩”或“”。印章在当时不论尊卑贵贱,皆称为玺。那时还没有印这一名称。秦兼并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民的印章皆称印。汉承秦制,皇帝的仍称玺(皇太后、诸侯王的也可称玺)。在汉代的官私印中还出现印、印章、信印、印信等名称。到了唐代一度改玺为“ 宝”,以后历代帝王玺、宝并用。官私印在历史上有过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

秦印

秦以后,玺为封建帝王权位的象征,印成为官吏权力的凭证和百姓在社会生活交往中的信物。玺印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它的用途也极为广泛。在先秦古籍中曾多次出现“玺”和“玺节”的记载。《周礼·地官·掌节》有“货贿用玺节”的记载,郑玄注解为“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汉刘熙在《释名》一书“释书契”中也说:“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可见玺印最初是在货物转徙、存放和文书、简牍及物品的封存过程中,起安全、保密和妨奸杜伪的保险作用的。此外,陶器上钤盖的玺印是工匠用来表明制作的标记。烙马的,称为烙马印。古代的玺印有一种是用来殉葬的。唐、宋以后,盛行一种收藏印,是收藏者或鉴赏者钤盖在书画上的标记。这时还有闲文印、斋馆印等不同形式和用途的印章。而玺印的用途更为广泛,种类也更加繁多。

材料和制作

古代玺印的材料有金、银、铜、铁、玉、陶、石、琥珀、琉璃、骨角、竹木等。金属材料的玺印制作有铸、凿之分。玺印的形状和文字,以翻砂或拔蜡方法浇铸而成的为铸印;在铸好的印坯上,凿刻出文字的为凿印。其他材料的玺印,多用刀镌刻而成。

战国古玺 商玺

文字

玺印上的文字有朱文(印面文字凸起,又称阳文)和白文(印面文字凹入,又称阴文)两种。在同一印面上也有朱文、白文相间的。先秦古玺上的文字,是战国时期流行的古文,其中有的字形已简化、讹变,因此比较难于辨识。秦代玺印上的文字是秦代使用的 8种字体之一的摹印篆,它是在小篆基础上加以变化,为了适用于玺印上的美观而使用。汉代玺印上的文字称为缪篆,这种篆书受当时隶书的影响而形成。还有一种鸟虫书是源于春秋末期的美术化了的篆书。汉以后玺印上的文字除篆书外,有隶书、楷书、行书等,以及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字。

汉代私印 (汉印)鸟虫书印、古语印 汉代官印 汉代封泥 六朝官印 唐宋金元官印

形状

古代玺印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此外,有长方形(秦、汉时职位比较低的官吏使用长方形官印,其形状约为正方官印的一半,又名半通印)、圆形、椭圆形、曲尺形、三角形、葫芦形、柿蒂形、鼎形及不规则形等。玺印的印面有1面、2面,至5面、6面等。此外还有套印,由大小2个或3个印套合起来,这种印章多见于东汉,大的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内,像母抱子状,所以又称子母印。古代带钩上有印,称为带钩印。

古代玺印上端都有钮,并穿孔可以佩带。印钮有坛钮、覆斗钮、瓦钮、鼻钮、龟钮、驼钮、以及虎豹辟邪等。自汉代以螭、龟、驼、马等印钮,以区分帝王百官。私印上的钮,没有定制,其钮式也更趋多样。

元代押印、元代楷书印

使用方法

从遗留实物来考察古代玺印的使用方法可分两种:一为封泥之法,二为濡朱之制。封泥也称泥封。

古代公私简牍大都书写在竹木简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胶泥,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也常用此法,这封钤盖有印章的泥块称为封泥。其法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时代。魏、晋以后纸张普遍应用,竹木简牍渐废,这样就出现玺印用红或其他颜色的印色钤印在书牒上,这就是所谓濡朱之制。

西夏官印

古代玺印既是一种实用品,又是艺术品。今天可以利用它来研究古代历史、地理、职官、政治等,以补史之阙,证史之误,也可研究文字之演变,而且也是研究书法、工艺美术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