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非王朝

历史地理2023-02-03 10:50:38百科

萨非王朝

1502~1736年统治伊朗的封建王朝。王朝始祖名萨非丁(1252~1334在位),因以为王朝名。萨非丁约在13世纪末创立萨非教团于阿塞拜疆的阿达比尔,后裔世代为教团的谢赫(“长老”),在什叶派群众中甚有威信。他们倚靠土库曼半游牧部落组成基泽勒巴什(kizil-bāsh,意为“红头”军,因头戴12角深红色帽,故名)。1502年,伊斯梅尔一世(1502~1524在位)领导基泽勒巴什在沙路尔击败白羊王朝军,攻下大不里士,自立为王,建萨非王朝。他宣布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以图维系他属下来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各部落,并与东西两方属于逊尼派的强敌-中亚的乌兹别克汗国和奥斯曼帝国相对抗。此后10年间,他致力于征服伊朗全境,进而向外扩张。1514年遭到奥斯曼帝国的反击。同年8月,他被奥斯曼的苏丹谢利姆一世战败于查尔迪兰,从而丧失了在军队中的威望。基泽勒巴什的首领们逐渐形成骄横跋扈的军事贵族。他们在中央担任宰相和大将军等要职,在各省任总督,包括照例可充当年幼王储保傅的呼罗珊的总督。这为他们提供了篡夺中央权力的有利条件。因此,萨非王朝又被称为“基泽勒巴什国家”。(见彩图)

萨非王朝王宫

伊斯梅尔一世之子塔赫马斯普一世在位时(1524~1576) ,东西两强邻多次入侵,下美索不达米亚领土丧失,大不里士屡被占领,塔赫马斯普一世迁都卡兹文。直到阿拔斯一世即位后,国势渐强,逐渐达于全盛。1597年阿拔斯一世大败乌兹别克于赫拉特,遂将国都从卡兹文迁至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地处伊朗中心地区,基泽勒巴什部落军事贵族在那里影响较小,波斯人在国家机构内的地位显著提高,有利于实行中央集权。阿拔斯一世采取了一系列集权措施:创设强大的常备军直属国王;中央设立咨询性机构最高会议,由国王召集,代表由国王在部落军事贵族、官僚和高级神职人员中指定;在行政方面,首相总理政务;地方设省,由各当地基泽勒巴什大贵族或王子任总督;属于王室领地的州则由国王另派高级官吏治理,其收入交国库,用以支付常备军的薪饷。这些措施使国王在内部得以维护王权不被篡夺,对外则能抗击强敌。1603年起,阿拔斯一世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攻势,至1607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全部被逐出萨非国家。阿拔斯一世还致力于改善国内交通,奖励对外贸易,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陶瓷、丝织、毛毯等制品当时都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伊朗一跃成为西亚的强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阿拔斯一世死后,在一段时间内萨非国家外表上还保持着繁荣,阿拔斯二世在位时期(1642~1666)伊朗和欧洲贸易的规模甚至比阿拔斯一世时还大些;而实际上国家已急剧衰落。此后各王庸懦无能,阉人当政,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残酷压榨人民,阶级矛盾激化。从18世纪初起,各地不断发生起义。1709年阿富汗的吉尔扎伊部落占领坎大哈;1720年该部落首领马赫穆德入侵伊朗东境,两年后围困首都伊斯法罕,苏丹侯赛因一世(1694~1722在位)率众投降,其子塔赫马斯普二世(1722~1732在位)在伊朗北部自立为王,集结兵力抗敌。1726年,呼罗珊的阿夫沙尔部落首领纳迪尔率部支援萨非王室,将阿富汗人逐出伊斯法罕,拥戴塔赫马斯普二世。1732年,纳迪尔废塔赫马斯普二世,立其幼子阿拔斯三世,自为摄政;又4年,自立为王,改称纳迪尔沙,萨非王朝遂亡。

本文标签: 萨非王朝  SafeiWangchao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