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xiang qinshu
山西曲种。发源于山西武乡县农村,现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是河南的古老曲种鹦哥柳流传到太行山腹地以后演变形成的。它借鉴鹦哥柳的音乐,用当地曲调加以丰富改革,称为柳调。清代嘉庆年间,多有盲艺人游门串户演唱,两人一档,一人敲八角鼓演唱,一人操木胡伴奏,又称为鼓儿腔。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艺人为了便于分散宣传活动,采取一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称为武乡鼓书。当时在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唱腔上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艺人的演唱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演唱的曲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等。1958年以后,吸收了明目人学艺演唱,增加了表演成分,取消打击乐器,以土制月琴为伴奏主乐器,称为武乡琴书。
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传统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呼家将》、《包公案》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书艺人为了参加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事业,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并涌现出数十名模范艺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