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伊罗夫,А.Я.

历史地理2023-02-03 10:04:30百科

塔伊罗夫,А.Я.

苏联导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生平

1885年7月6日生于罗甫诺市,191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905年开始戏剧生涯,在基辅、彼得堡、里加等地剧院担任演员。1908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排演《哈姆雷特》和《万尼亚舅舅》等。1914年在莫斯科创办卡美尔剧院,初期上演的戏有:《沙恭达罗》、《费加罗的婚姻》、《莎乐美》等。这些戏突出表现了塔伊罗夫追求形式美的倾向。1922年排演J.拉辛的《菲德拉》,在法国访问演出时(1923)引起轰动。此后他转向“具体的现实主义”。排演的戏有《大雷雨》、《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塔伊罗夫根据自己提出的合成舞台艺术原则,排演了《日罗夫列·日罗夫里亚》(1922)等音乐剧。1930年,他率先在苏联舞台上排演B.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1933年排演的《乐观的悲剧》,体现了塔伊罗夫追求感情充沛、形式优美的表演原则,成为苏联戏剧史上杰出的导演作品。40年代塔伊罗夫执导的戏有:据福楼拜小说改编的《包法利夫人》、М.高尔基的《老头子》、А.П.契诃夫的《海鸥》等。1950年卡美尔剧院关闭。同年9月25日塔伊罗夫在莫斯科逝世。

表演理论

塔伊罗夫初登剧坛便立志进行新戏剧的探索。他提倡“新现实主义”,反对自然主义戏剧(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和假定性戏剧(指梅耶荷德的戏剧理论)。他认为体验是每一个创作过程的必要因素,每一个艺术家只有首先体验自己构思的作品,才能赋予它一定的外形特征,形成一定形式。他认为自然主义戏剧所缺的就是后一部分,因而实质上它并不是真正的戏剧,从来没有创造出完美的舞台作品。他认为假定性戏剧也不理想,因为假定性戏剧要求演员不能忘记自己是在演戏,因而决不能真诚地体验。塔伊罗夫提出要以表演材料本身的特性为出发点,创建新的、独立的形式即合成戏剧。

塔伊罗夫的合成戏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把舞台艺术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演出中,把人为割开的表演因素(言语、歌唱、哑剧、舞蹈、杂技)和谐地交织起来,形成统一完整的舞台作品;二是把文学、音乐、色彩、灯光、绘画、建筑等融为一体,为塑造完整的一台戏服务。在他看来,音乐和节奏是揭示戏剧动作的重要手段;色彩和灯光应以剧中人的面貌出现。以上两方面的结合,构成感情充沛的戏剧。

塔伊罗夫的表演理论以解放演员为基础。演员既要用生活的大真实去丰富剧本里的小真实;又要摆脱表演某个具体人,摆脱虚拟的生活幻象,运用本身的材料进行自由创作。他提出的表演艺术新理论的核心是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的统一,要求演员能集音乐性、雕像性、节奏感、运动感于一身,善于用自己的思想、生活观、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丰富舞台形象。

研究表演所需的舞台气氛设计是塔伊罗夫突出的贡献。他提出“炸开舞台盒子”的口号,主张把舞台改成三度的、能够自由运动的场地,为演员形体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形式,以便完成动作与节奏所提出的任务。塔伊罗夫强调舞台调度的美,要求使之充满心理含义、丰富表现力。塔伊罗夫把演出本身看成是一个形象、一个艺术整体,因而要求把一切手段综合起来,达到合成戏剧的效果。

塔伊罗夫的合成戏剧理论,对苏联和欧美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著作有《艺术家宣言》(1917)和《导演札记》(1921)等。

本文标签: 塔伊罗夫  А.Я.  Tayiluofu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