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nkeshi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时,臣下歌颂其功德,镌刻于山石之上的文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东观、碣石和会稽刻石七处(见彩图)。其字体皆为小篆,传为出自李斯之手。原石大都湮没不存,琅琊台刻石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文辞已残,仅存二世诏书一段;泰山刻石仅存数字;会稽刻石至少在南朝时尚存,《南史》中有记载。这7篇刻石文,有6篇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峄山刻石文《史记》不载,但有五代时南唐徐铉的摹本传世,《古文苑》亦载其文。其余刻石文大多亦有摹拓本传世,其中如会稽刻石摹本,文字尚有几处与《史记》所载不同。
秦刻石的内容主要是颂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以及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虽多溢美之词,但可以从中看到秦王朝统一中国以后发生的巨大的社会变化及历史作用。如《琅琊台刻石文》,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东到琅琊台(今山东胶南县)时所作。通篇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所推行的各项政策作了全面的颂扬,其中如“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叙述,可以与史籍相印证,反映了统一封建帝国的新气象。
秦刻石是《诗经》“雅”、“颂”歌功颂德传统的延续,但在形式上较之颂诗更加注意形制的整齐,基本是四言韵文;语言上又缺乏“雅”诗的清丽隽永,而是刻板典重,重叠堆砌。除琅琊台刻石为双句押韵外,其余均为三句一韵,这是秦刻石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对后世文学作品有一定影响。象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元结的《大唐中兴颂》等都为三句一韵。
秦刻石是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的碑志文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