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eijing Liulichang Shudianjie
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兴起,延续 300余年的古旧书店街。又称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元、明两代在此处设官办的琉璃窑厂,专为宫廷烧造琉璃瓦件,因得名琉璃厂。康熙三十三年(1694),琉璃窑厂奉旨交窑户自办,除烧造琉璃瓦件外,还烧造玩具,在厂门外设摊出售,逐渐形成小街市,长里许,书摊也杂处其中。康熙后期,京师的春节集市移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一些临时性的书摊,因这里的生意兴旺,逐步发展为座商书肆。琉璃厂附近 (宣武门外至前门一带), 各省的会馆多建于此。会馆里住着来往的官员、应考的举子和商人。这一带汉官、文人的住宅也较多。这些人都离不开书,从而促进了琉璃厂书业的发展。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众多的文官在翰林院编校《四库全书》,“午后归寓,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是时江浙书贾,奔辏辇下,书坊以五柳居、文粹堂为最。”据同时期人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记载,当年已有书肆31家,盛极一时。其他还有古玩店、文具店、碑帖书画店等。
清代中叶以后,较大的书店在收售古旧书的同时,还刻版印书。琉璃厂著名的坊刻有老二酉堂、三槐堂、聚珍堂、文有堂、文禄堂、修绠堂、富文堂、善成堂、正文斋、来董阁、邃雅斋、通学斋等。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琉璃厂古旧书业开始萧条。甲午战争以后,废科举,兴学校,谈新学的风气日盛,新书业应运而生。“善本旧书除一二朝士好古者稍稍购置外,余几无人过问”(雷晋《嬾窝笔记》)。但厂桥东仍然是图籍集中之地。缪荃孙作《琉璃厂书肆后记》,记述了同治六年(1867)至辛亥革命(1911)期间的书业情况。
辛亥革命以后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北京成为文化城市,学者、教授及大、中学生多来厂肆搜寻古旧书,营业尚可维持。“七七”事变前后,美国人办的哈佛燕京学社,汉奸办的大同书店,日本的满铁等机构,常年在这里搜罗中国地方志、家谱以及各种善本书,大量珍本秘籍从此浮海而去,致使中国的文物遭到很大损失。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民穷财尽,厂肆书业倒闭或濒于倒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拨出专款支持琉璃厂古旧书业的恢复。1952年,在专家、学者的倡议下,专门经营古旧书的国营中国书店在北京的国子监成立,1956年迁至琉璃厂,在海王村公园旧址,重新修葺,经营善本珍籍,新出古籍、画册、碑帖以及五四运动以来的旧书,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20家古旧书铺。临街铺面有两家上百年的老字号邃雅斋、文奎堂。为保留古旧?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357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榈木厣咨瓢才藕统浞址⒒庸啪墒榇右等嗽钡木爻ぃ?977年起,国家拨出巨款,仿照清代建筑风格重建琉璃厂文化街,1984年10月第 1期工程竣工,店铺建筑面积达 3万平方米。从此,这里的古旧书店、新书店、文物商店日益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