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ping Shijing
[外文]:Stone Classics of the Xiping Reign
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始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光和六年(183)竣事。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的东西两侧。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
汉代提倡儒学,设立五经博士。由于今古文学派之争及各学派以家法传授,兼以历代口授传抄造成文字讹误,致使诸经博士试甲乙科时争辩激烈。甚至有人通过贿赂改正经籍文字使之合其私文。为此,汉灵帝诏令诸儒选定正本,由著名学者蔡邕、李巡等人主持订正文字。并刊刻于巨型碑石之上,立于太学,作为定本,供儒生抄录校对。原碑石数说法不一,有40石、46石、48石之说。王国维《魏石经考》中认为:杨龙骧《洛阳记》中记载的46石最准确。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 7种经文。东汉曾设五经学官14家,《诗经》有鲁、齐、韩 3家;《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 3家;《周易》有施、孟、梁丘、京房4家;《仪礼》有大、小戴2家;《公羊传》有严、颜 2家等。限于时势,石经仅以一家为定本,另在每经碑末列举各家章句异处作为校记。
经文以隶书自右向左直行抄写,各石行数及每行字数各不相同。每经自成数碑,先表后里。每经分出篇章,每篇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单占一行以示分别。书体秀美端庄,为汉隶佳品。据王国维考证,每碑一面约35行,每行约75字左右。马衡则认为每行约70~73字。
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原碑均有碑座。各经石插于碑座之中,依次相连。碑石上原有瓦屋覆盖保护,四面设栏障,仅在南面开门。
东汉末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室,使石经严重残毁。以后历经战乱,虽然在曹魏及北魏时期曾有所保护,但仍日趋残损。唐代初年,魏征曾加以收集,但已不足十分之一。后遂毁失不存。自宋代以来,石经残石陆续出土。北宋洪适《隶释》一书中已开始收录石经残片。历代金石学者也有收集传拓。近代马衡等人曾收集熹平石经加以研究,试图恢复各碑石的原貌,并复原各碑排列次序与树立位置。对经籍校勘、石经刊刻人员、石经兴废等问题也加以考证。马衡著《汉石经集存》一书共收集残石 520件,计存8000余字,最大者存百余字,最小者仅一二字。近年来,又在洛阳太学遗址内陆续发现和收集到一批石经残石及碑趺。为熹平石经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现存熹平石经残石,主要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石刻艺术馆等地。